□吕国康
周家大院
底蕴深厚的潇湘文化
永州历史文化丰厚,种类繁多,有舜文化、柳文化、理学、碑刻文化、瑶文化、女书等,影响广泛而深远,可以集结归纳为潇湘文化。潇湘的原生地在永州。潇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与湘楚文化、湖湘文化相对应。湖湘文化以宋代理学为开端,历史跨度仅九百年,湘楚文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延续了两千余年,而潇湘文化其源头则为四千多年前的舜文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相吻合,其内容博大精深,浩瀚无边。
永州为“虞帝过化之乡”。故又称“帝乡”。舜帝传播的道德文化,为潇湘文化之发轫。舜帝禅让的美德,“天下为公”的理想,在湘南播撒德孝的甘霖,进一步印证了“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博大胸怀。娥皇、女英泪洒斑竹,是坚贞不渝爱情的千古绝唱。天下万山朝九疑。九疑有天下第一舜帝陵。舜帝是永州最早的“标签”。道德教化被永州人视为宝贵的传统。从屈原对《湘君》、《湘夫人》的歌咏,到道光《永州府志》辑录的明清时期咏舜诗文历代不绝,数以百计,说明这一文脉在潇湘大地代代相承。
唐代柳宗元是潇湘文化的主角,柳文化的代表人物。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时年33岁。十年风雨,十年探索,《柳宗元集》收录诗文678篇,其中约500篇写于永州。他在哲学上继承了荀子天人相分的朴素自然观,认为“天”是物质的天,是客观存在的天,没有意识,没有感知。这一思想从根本上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表明了鲜明的无神论立场,形成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毛泽东主席对他的哲学思想给予肯定,说“我国历史上的哲学家如柳宗元,他是文学家,也是唯物论者。他的哲学观点是在现实生活中同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和斗争中形成的。”他用心血智慧研究利民治国之策。《封建论》高瞻远瞩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分封制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肯定了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提出了“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的治国之道。苏轼评价说“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他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提出“官为民役”、“民可黜罚”的观点,在《晋向》中主张“民利,民自利”,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对官民关系的深刻阐述,实质上已从“为民做主”上升到“人民做主”的理论范畴,“官为民役”与公仆论如出一辙,闪耀民主思想的光芒!他提出了“文化明道”的观点,与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巨大成就。“韩柳文章李杜诗。”柳用生花妙笔描绘永州之野的秀丽风光,《永州八记》名扬天下。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有42篇诗文入选全国的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柳学”已成为一门显学,延续千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掀起新一轮高潮。1981年至今,已召开10次规模较大的全国、国际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其中4次在永州。柳宗元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优秀的文学家,他对永州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对湖湘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巨大而卓越的。柳子庙作为柳宗元的祭祀场所、柳文化的载体,如今,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怀素是潇湘大地升起的一颗灿烂星辰,是本土成长的艺术大师。他刻苦磨砺,自由挥洒,志在新奇,泼墨畅志,其独创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他吸取山水自然、飞禽走兽之灵气,使狂草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怀素与张旭有“颠张醉素”之称,成为比肩而立的两座巨峰。“娜娜杨柳的柔和之美,夏云随风的飘逸之美,枯藤劲松的浑朴之美,翔雁飞鹤的迅疾之美……全汇合在狂草线条、墨色、结构的无形之‘象’中。”今存永州的怀素书法有《瑞石帖》、《千字文》、《秋兴八首》等。怀素的作品为历代书家所崇拜,更为毛泽东主席所喜爱。田家英说:“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体的,写起来很有气魄。”清代何绍基也是永州本土诞生的书法大家,他的何体“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成为有清一代的一座书法高峰。
永州是一条石刻艺术的文化长廊,以仕官游历与诗文题记为表现形式,被视为“石刻上的文学史”,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湘楚文化的重要代表。秦汉时期,永州有周贞实、蔡邕、熊尚的摩书刻。自唐代元结在浯溪作铭刻石开始,后又营建了朝阳岩石刻和寒亭暖谷石刻。随后,陆续有月岩、玉琯岩、上甘棠、九龙岩等石刻群形成。湖南所存石刻,以永州所占比例最多。永州所存石刻,以唐宋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尤以宋刻最为丰富,不仅在省内,即在全国亦有独特地位。据光绪《湖南通志》统计,全省唐代石刻编为6卷,永州占3卷。全省宋代石刻编为17卷,永州占11卷。全省宋代石刻篇幅共计548页,永州占362页。据李花蕾、张京华《唐宋永州摩崖石刻编年》统计,共580项。据文物部门普查,永州尚存古代碑刻1657方。永州摩崖石刻因其总量之多、分布之密、年代之连续不绝,已构成了“石头上的文学史”的一种完整系统。而且从内容来看,诗文比例较大,这与国内其它地方石刻以佛教或墓志为主的情况不同,具有更大的文学意义。另一方面,这些碑刻汇集了历代名家大师的杰出作品,风格各异,或大气,或端庄,或烂漫,行草隶篆,无体不备,构成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殿堂。
周敦颐留下著作虽然只有6248字,但由于“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故成为理学宗师,湖湘文化奠基人。朱熹称赞说:“道丧千载,圣远言漂,不有先觉,孰开我人。”学者认为周敦颐“既如佛教禅宗的慧能,亦如西文的马丁路德”,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认为世界是由太极元气演变而来的,是物质性的。他在《通书》中说:“四时运行,万物始终,混兮辟兮,其无穷兮。”认识到宇宙的永恒运动和动静的变化,并且认为运动的动力来自太极。这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的观点何其相似?《太极图》说:“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认为人是万物中最灵秀的一类,肯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他从宇宙论中引出了“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的结论。“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对宇宙和人生做了最精简的说明,奠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周敦颐之前的儒学理论兴奋点都在政治领域,而他则将众儒学引向人的精神领域,真正起到了“治心”的作用。《爱莲说》为千古名篇,入选《湖南九章》。“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是廉洁美好的象征,周借赞莲以赞美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品格。他在永州任官时写了《拙赋》,涉及做“巧”人还是“拙”人的问题,与《爱莲说》主旨相似,与柳宗元的“愚”说有同工异曲之妙。
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他们“依山险而居”,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唐代《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莫徭”即瑶族。江永县千家峒被考证为瑶族发源地,保留了完整的瑶族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江华是全国面积最广、瑶民最多的瑶族自治县,有瑶民30多万,占世界瑶民十分之一,是海内外公认的“神州瑶都”。瑶族是个能歌善舞、风情特异的民族,瑶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有近三十种大小节目,每个节目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这是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也是一个迁徙民族、世界性世族,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以及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都有瑶民居住。每年都有不少瑶族同胞前来寻根问祖。学术界将永州视为考察瑶族起源和文化习俗的首选之地。
“潇水入湘终古碧,零陵生草至今香”。历代文人如司马迁、蔡邕、谢眺、李白、元结、吕温、刘禹锡、柳宗元、寇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汪藻、陆游、张浚、杨万里、范成长、张栻、元好问、王夫之等,用神来之笔,书写潇湘诗词、锦绣文章。古代以潇湘为意象的作品成千上万,使潇湘如诗如画,演变成世外桃源,从地理名称扩展到文化意象,扩张到人文美誉。
柳子庙
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
永州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在湖南位居前列。众人称道永州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在古城核心区域,文化遗存更为集中,其品类齐全,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既有亭台楼阁之雄伟壮观,又有塔寺庙观之古老神奇;既有名人名胜之秀美隽永,又有遗址碑碣之庄严深沉。保存至今的文物古迹,是永州古城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是形象而具体地彰显名城文化、折射古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的物质形态。
望子岗遗址位于零陵凼底乡凼底村,年代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是一处文化性质丰富、文化内涵多样的文化遗址。其中甲字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建筑,在湘南尚属首次发现。21座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早期墓葬,具有明显的古越族人墓葬的特征。出土的青铜钺、玉环残件和陶器与石制品,可以证明洞庭湖区石家河文化南下趋势,为探索古越族文化的来源与历史进程提供了坚实的佐证资料。从黄田铺石棚、玉蟾岩遗址、坐果山遗址至望子岗遗址串连成永州先民迁徙与发展的足印,特别是玉蟾岩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和陶器,有“天下谷源,人间陶本”之称。
古城现存古寺古庙多处,柳子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为祭祀柳宗元而修建的祠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遗存丰富。历代石刻碑记匾联甚多。其中《荔子碑》雄文出自韩愈之手,《楚辞·九歌》之神韵宛然;苏轼书丹,恣肆飞扬,依稀有“大江东去”之豪放;而《跋记》叙沿革,往古之变迁俱在,故此碑有“三绝”之美誉。柳子庙历经修葺,保存完整,为永州文物上乘精品。零陵文武双庙均坐落东山,是江南极为罕见的宫殿式古代建筑。文庙的建筑法式、装饰风格,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更反映了古代永州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智慧,折射出永州人民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精神。武庙雄居东山之巅,旧制规模宏大。大雄宝殿殿前四根石柱,浮雕蟠龙,龙头硕大,张嘴含珠,形态生动,腾空欲飞,气势为全国之最。大雄宝殿前设六柱单檐歇山抱厦,抱厦前部采用亮山式,抱厦后脊延伸,与大殿重檐连接为一体,做成天沟。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法华寺与武庙毗邻,始建于唐代,为现存唯一一处与柳宗元生活相关的古建筑,今为佛教圣地。
周家大院位于零陵富家桥镇涧岩头村,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于明中期迁移至此繁衍生息,历36代近600年,形成规模巨大的古民居。周家大院是湖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居住使用历史悠久、保存现状完整的明清古民建筑群。其建筑艺术卓尔不凡,凸显了“品类齐、数量多、质地精、形态美、寓意深”的鲜明特点,宛如一座民间博物馆、一座人文艺术的殿堂。周家大院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廻龙塔位于永州古城城北潇水东岸。塔虽是明代建筑,但檐下砖石斗拱保存了宋代木结构手法,结构精巧,为湖南砖石搭中所仅见,在我国塔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该塔建造的缘由和选址以及包含的佛教文化因素,是永州民俗的重要体现。廻龙塔修建至今400多年,一直未做大的修缮而保存至今,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科技的成就。历经历史的沉淀,廻龙塔成为永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朝阳岩石刻位于古城潇水西岸朝阳岩内。朝阳岩石刻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岩洞石刻,堪称岩洞石刻博物馆。有史可查的碑刻260多方,现保存自唐至民国各种石刻136方,书体有篆、隶、楷、行、行草、狂草等,诸体俱全,风格多样。内容以诗词为主,赋、铭、颂、联语皆有,不乏名家之作,可谓百花齐放。有元结、柳宗元、周敦颐、何绍基、谭延闿、林伯渠等人的诗文、题名,朝阳岩石刻自然地成了政治史库。朝阳岩石刻,聚山水洞壑之灵气,亭台楼阁列其上,是人与自然相融相契的杰作,是永州重要的风景名胜地。
澹岩石刻位于零陵富家桥镇澹山脚下澹岩内。澹岩自秦代为世人所知,“回中”二字史志记载为秦朝石刻。自宋代柳应辰写记、黄庭坚写诗后,文人名士纷至沓来,石刻也日渐增多。自宋代至民国,共有400余人游澹岩并撰文题刻。澹岩石刻集山、水、岩之灵气,汇历史、名人、艺术之瑰宝,为中国岩洞石刻之罕见。朝阳岩石刻、澹岩石刻均是湘楚文明的载体。
永州古城有七大城门:东门、南门、太平门、大西门、潇湘门、北门。其中太平门、小西门、大西门、潇湘门均在潇水河边。目前保存完整的是东门,而且是宋、明两座城门,分内外两道。内门为明城门,由青石条砌拱门,外门为宋城门,由细薄青砖发拱修成。两城门相距20多米,形成“双城媲美”的千古奇观。两道城门各具特色,为研究宋明时期永州城墙、城门结构和古城规模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还有鹞子岭战国墓葬、西汉泉陵侯家族墓地、东汉太守龙伯高墓、老埠头潇湘古镇、南宋名相张浚故居、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李达故居等。丰富的历史文物,凸现出历史信息原真性、历史面貌完整性、历史生活延续性和民族个性鲜明的特点。
老渡口
朝阳岩
“楚天碧”“山水绿”的秀美风光
永州境内有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州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汇自然情趣与历史文化于一身。古城四周:东有金洞、南有阳明山、西有舜皇山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后2处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有举世闻名的浯溪碑林。潇湘二水在蘋岛携手相会,“潇湘夜雨”为湖南八景之首。柳宗元诗“长歌楚天碧”“欸乃一声山水绿”“春风无限潇湘意”,这是对古城自然风水的讴歌。古城山清水秀,丘岗起伏,山峦叠翠,溪泉纵横,无愧于“锦绣潇湘”之美称。
永州古城为山水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舜帝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谓之湘君”。《水经注》称,二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舜帝史迹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崭新一页,而舜帝与二妃的感情传说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唐代在蘋岛建有潇湘庙,以祭祀二妃。蘋岛为椭圆形,恰以潇湘之明珠,徐霞客描写“湘流分两派潆之,若龙口之含珠”。宋迪、马致远作《潇湘八景图》,“潇湘夜雨”为首景。蘋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1903年与濂溪书院合并,更名为永州府官立中学堂,成为永州现代教育的发端。李达曾在这里求学5年。如今,蘋洲书院已第三次重建,古木掩映、丹桂覆盖下的书院显得恢弘而典雅。
柳宗元人称“山水散文之祖”。其代表作为《永州八记》,以寻幽探胜的游记形式,描写了愚溪附近的八处胜景。在他的笔下,原本无甚名气的山山水水,无情无绪的自然之物,出神入化地变成了有性有灵,神秘而幽丽的“生态”。“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在这里,人们可以看见自然山水美学价值的永恒。汪藻说“零陵一泉一石一草木,经先生一品题者,莫不为后世所仰慕,想见其风流”。《永州八记》遗址之西山、钴鉧潭、石涧、石渠、小石城山、保存完整,小石潭、西小丘、袁家渴遗迹尚存。因《永州八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遗址作为文字刻划的载体,也因此获得了独特的文化品格。《永州八记》遗址属于一种历史性的人文景观,集自然、人文于一体,是“永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特色与价值的遗产”,“与众多的文物古迹,形成古郡零陵最具魅力的两大亮点”。柳子行迹的清晰性、遗址的完整性、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唯一性,以及它给予后人与山川对话的空间,都是极其珍贵的。
愚溪,位于西山脚下,原名冉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柳宗元定居后,改其名为愚溪。溪边有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诸景。其居称愚堂,周围构筑丘、泉、沟、池、亭、岛,咸名以“愚”字,合称“八愚”群景,柳曾作《八愚诗序》纪其事。愚溪地处石灰岩丘陵,河床以侵蚀风化的岩石为底,裸露有“大牙交错”的岩石河岸,两岸山林葱郁,本身就是难得的景观,所以柳宗元感慨“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八愚”在愚溪风景最佳处钴鉧潭旁、柳子庙附近,溪、丘、沟、泉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环境,堂、亭、池、鸟是因形就势创造的人工建设。人工与自然融汇均衡,相得益彰。“八愚”既是园林胜景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人居的“理想境界”,更是永州的城市绿色和人文胜景。湖南省文物考古所的专家建议,将“八愚”“《永州八记》遗址群”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的项目,经过适当的人工整治和经营完全可以恢复甚至超越其在历史上的辉煌。
“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城廓恰临潇水上,江山犹是柳侯余”。这是欧阳修对古城历史性自然景观的出神入化般概括。受《永州八记》的影响,各地的“八景”也应运而生。“永州八景”大致产生于清代,八处胜景神奇秀丽,异彩纷呈,宛如一幅幅山水画轴环绕古城。“八景”有4处为自然景观:蘋洲春涨,愚溺爱眺雪、朝阳旭日、香零烟雨,有4处为人文景观:廻龙夕照、山寺晚钟、绿天蕉影、恩院风荷。“永州八景”中大部分的主体景致今天仍有遗存,有的相当完整,是装点古城风貌的颗颗宝石,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此外,黄溪源头的阳明山,是明清以来的佛教圣地,“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永州之野还有百里平湖、何仙观景区、黄溪遗址、观音山、异蛇山庄等,为永州增添无穷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