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部传递文学正能量的力作——刘东元《告别昨天》读后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刘再

刘东元先生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告别昨天》是用文学传递正能量的力作。刘东元先生是永州教育界的资深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书香世家的熏陶,古典文学的积淀,十年校园文学的创作,特别是长达三十多年教学中不懈的写作实践,铸就了他深厚的散文功底,从而凝聚了《告别昨天》的能量光辉。

刘东元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由于写作的动机只是记录自己生活圈子里的一鳞半爪,留给自己的家庭成员阅读,所以每篇短文几乎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显然作者创作的初衷缘于强烈的家庭责任,把家园里的正能量用文学的形式传承下去。现今的文学恰恰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缺失——忽略了家园文学在正能量传递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园文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少得在文学中几乎没有地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文学的正能量能传递到每一个家庭,那么我们的文学会有一股怎样的能量那是不言而喻的,进而我们的社会是怎样的一种文明程度也是可以乐观预见的。譬如集子的开篇之作《家》,我们就不能简简单单的看作是一篇家史。如果是一篇简单的家史,那整部《告别昨天》就会黯然失色。全文初看似乎是分别传记祖辈时的大家、父辈时的中家以及作者这辈时的小家。仔细一读,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神”全都紧紧地攒在一个“孝”字上,向读者传递出充满着正能量的孝,即对德、勤、贤、能的赞美、敬仰与传承。可以说是史的形式、孝的实质。作者先是粗略地勾画了一下曾任清朝县令的曾祖父和祖父,然后用细腻的笔尖描绘了精明能干的祖母和富于天赋精于勤奋的父亲,再重笔泼墨了宽宏仁爱饱尝艰辛的母亲和悟性最高、吃苦最多、心地善良、品德良好的弟弟,对相濡以沫的发妻则做了画龙点睛的赞美。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抑扬顿挫的现实主义笔法描画了一家值得后人孝敬和怀念的长辈。作者把这群可亲可敬的亲人真实地记录下来,把他们优良的品格艺术地展示出来,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孝的传承,一方面也有利于填补后人可能出现的精神空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知道、不了解,孝从何来?无孝又何谈报国?可以说《告别昨天》随后的三十五篇散文都凝聚着一种让后人记住发生在作者身上和身边的真爱、真善、真美的意愿。所以我说《告别昨天》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孝”字,还有一个别具匠心的大写的“孝”字。

现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正在做着同一个梦,正在为圆这个梦而告别昨天,走进今天,走向明天。这个伟大的前行是需要千万种能量来助推的。由此我又想起了《告别昨天》这本集子的点题之作《告别昨天》这篇散文。这里作者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离别小屋前那一帧既依依惜别又企盼不再回来的复杂瞬间,涌动着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心律骚动。作者后以四百来字的精练文笔叙述了居住小屋的十年酸楚后,迅即笔锋一转向读者展示出一种面对社会发展的喜悦心情:“新城的天空轮廓线已经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湘江两岸到处耸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河东新区以其迷人风采绚丽于湘江东侧……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翡翠般的草坪,碧绿的林带,使人心旷神怡。触目所见,到处新楼毗连,满眼碧树繁花,新城冷水滩出现了怎样令人惊喜不已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啊!”我真不敢相信,一个伤痕累累的知识分子竟然会在伤口刚刚愈合时就舒展开那么强烈的喜悦之情。这种发自肺腑的喜悦对我们的启示同样是强烈的: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挫伤的阴影下,走出阴影越快,活得才会越好。这是一种多么高的精神境界啊。

告别小屋是作者向昔日生活的告别,而《告别昨天》这篇散文乃至整部散文集,则是一个平凡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在宣告:我们的伟大祖国告别了落后,站到了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