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古城更具文化穿透力——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综述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李静)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永州,历史源远流长。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零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见诸史书的34个古地名之一。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碑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共同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质。从2013年9月份起,我市围绕“在2014年底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全面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与创建工作。半年多来,市区各部门按照各自分工,真抓实干,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修订规划,顶层设计

依据永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我市以“靓丽潇湘”的山水之城、“舜魂柳风”的文化之城、“人才辈出”的名人之城为主题,以重点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古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延续永州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科学进行规划。在不断加快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进程中,编制完成了《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使城市保护、挖掘文化内涵更有方向性;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高水平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和景区项目规划,使规划对城市改造工程的指引更加具体;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面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市区两级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出台了《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永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以及《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有力的法规与政策依据。

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为深入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程序和经验,我市加强与已经申报成功的历史文化名城之间沟通联系,借鉴先进经验。目前完成了申报文本第三稿的修改工作,且高质量地完成了文本、图纸、图片、音像等资料的编制整理工作,在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基础上,对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达到了申报要求;市、区领导极其重视名城申报工作,多次到长沙、北京汇报工作,保证名城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历史元素融入城建

为提升古城品位,增添古城文化氛围,我市从交通、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加强保护等方面进行大手笔改造。

自去年来,零陵区拉通、新修了日升西路、湘江东路、绿影路、芝山北路及杨万里路、黄盖路等路基,初步建成萍州新区“五纵”(

湘江东路、绿影路、芝山路、风荷路)“五横”(日升路、法华路、杨万里路、萍州西路、黄盖路)道路骨架,城区扩充9万平方公里,打通了阻塞十多年的芝山北路汽车站到一中段道路瓶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25条背街小巷、20条城中村道路改造。

同时,我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其中,柳宗元文化旅游区项目完成了愚溪两岸景观工程和愚溪桥至柳子桥段绿化,恢复了愚溪“全石以为底”的历史风貌,对柳子街两厢建筑进行修缮和整治;人民路风貌整治全面完成了路面改造,临街立面整治改造已进入扫尾阶段;东山景区及商贸城综合开发项目完成了东山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蘋岛文化园景区保护建设项目全面完成了一期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等等。我市进一步加强景点、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核定并公布了138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零陵区加大了对节孝亭、张浚故居等文物古迹的修缮,完成了300余株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挂牌保护工作。

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近年来,零陵区投入3000多万元,修复修缮了柳子街历史街区,改造了人民路历史风貌街道,启动了解放南路历史街区规划设计。同时,完成了零陵区和冷水滩区的历史建筑调查,建立了历史建筑档案,公布了第一批60处和第二批42处历史建筑,且完成了挂牌保护工作。

全民打造城市气质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城市的气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场检阅综合实力的考场,需全员激情参与。在这一圣大战役中,宣传舆论成为开路先锋,在它激越的号角中,引领全市人民豪迈前行。目前,我市新闻媒体开辟了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宣传和舆论专栏,各种社会宣传如火如荼地进行,如在高速路出口添设大型广告牌,在各路段新增文化墙,张贴宣传画,形式层出不穷;文艺宣传推陈出新。组织者利用传统节假日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演出、历史文化讲座以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等声势浩大的历史文化学习宣教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营造社会舆论氛围,掀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热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