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瑶文化的传承者

2022年0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 黄志东 谢艳萍)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有一位瑶族女子,22年来致力于瑶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后参与收集、整理出版了《盘王大歌》、《瑶人经书》、《湖南瑶族风情》、《奏铛》等瑶文化书籍,使瑶族文化得到弘扬、传承和发展。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王大歌》传承人郑德宏的女儿郑艳琼。

走上瑶文化研究之旅

郑艳琼是江华瑶族自治县湘江乡人,生于1968年6月,从小受到瑶族文化的潜移默化。郑艳琼以自己是一个瑶族人的后代而感到自豪,她立志为研究、整理、记录瑶族文化作出努力而执着前行。

1990年,郑艳琼参加工作分配到原高滩乡时,父亲郑德宏送给她《盘王大歌》上下集,要她工作之余多读多看,读懂读通,并教会她用国际音标记瑶语。

“当时读盘王大歌时似懂非懂,只是读而已。久而久之读熟练了,就学会了瑶族的歌谣语和国际音标,能用国际音标标注瑶语。”郑艳琼说,“父亲之所以送我盘王大歌,就是想要我先去感受瑶族文化,然后逐步接受,他的愿望就是培养我将来接他的班走上瑶族古籍整理、收集、研究的道路。”

1990年,郑艳琼调入江华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调入民委工作后,她一直致力于瑶文化田野调查和收集整理,从此走上了瑶文化研究之旅。

不畏艰难

执着前行

2006年,郑德宏提出要将即将消失的瑶族最大的民俗活动《奏铛》整理出来,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与女儿郑艳琼完成这一心愿,把瑶族最优秀的文化挖掘整理出来,让世人认识瑶族,研究瑶族。

对于郑德宏和郑艳琼来说,没有任何的资料,也没有亲身的体验,整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通过了解,郴州资兴团结瑶族乡的民间艺人盘共兴能完整地完成这一活动,郑艳琼与父亲两次赴彬州了解、衔接,得到了郴州市民委、资兴市民委和团结瑶族乡政府的大力支持,盘共兴老人也应邀来到江华。在郴州市民委领导的带领下,以盘共兴为主的十个瑶族民间艺人来到江华县在盘王殿举行了为期六天的奏铛活动,郑艳琼等人对活动进行了全程录制。

2008年,郑艳琼的父亲感到身体不适,整理工作的重担就落到了郑艳琼身上。资料的怪异、隐讳和艰涩,真是让她难以解读,一般资料都要看五遍以上才有点眉目。她还曾多次往返于郴州,将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盘老,并从他那获得了更多的手抄本资料。她又先后到了本县的两岔河乡峻山村、灯草村,蓝山的湘蓝村、广西的开山等偏远村寨参加活动,五次进行田野调查,时间最长的半个月。通过在活动中学习、了解、请教、收集,才使得奏铛整理仪式流程、资料完整。

2010年10月,郑艳琼参与主编的《湖南瑶族奏铛田野调查》一书终于由岳麓书社出版了。这部50多万字的论著,详尽记录了瑶族文化中蕴含深远的奏铛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嬗变,更突出了奏铛文化在瑶族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使瑶族即将消亡的祭祀礼仪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2008年整理奏铛的日子里,我是足不出户,不看电视,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所有的问题时时刻刻缠绕在心头,想通就立马进行写作。这期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病痛时时困扰着我,很难睡上一个好觉。”回忆起当年整理奏铛的日子,郑艳琼终生难忘,也备感欣慰。

诚心付出,收获希望

1998年8月,郑艳琼与父亲郑德宏收集、整理的《盘王大歌》这部53万字瑶族史诗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盘王大歌》保存了很多颇具价值的史料,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瑰宝,是瑶族的创世歌,是瑶族人民的史歌,是瑶族历史文化的浓缩和反映,是研究瑶族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被称为瑶族的百科全书。2013年,原生态瑶歌《盘王大歌》在“欢乐潇湘·和美永州”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中获得金奖;今年7月《盘王大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是2008年瑶族长鼓舞入选为国家非遗后,该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1998年,郑艳琼与人合著的计37万字的《瑶人经书》由岳麓书社出版。《瑶人经书》记载了“还盘王愿”和“度戒”等多种多样的民族风俗活动,反映了瑶族人民对瑶族始祖盘王的千古许诺,成为不朽之作。郑艳琼与父亲郑德宏从2001年开始为《湖南瑶族风情》一书的出版搜集整理资料,该书终于在2009年6月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

如今,进入中年的郑艳琼依然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瑶族文化的研究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