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变迁是在秦始皇时期。这次变迁,使零陵由单纯地名变为行政区域名称,零陵的具体所指由九疑山改为今广西全州咸水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为纪念舜帝,秦始皇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地区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舜陵)县,第一次使零陵由地名变为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当时零陵县的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从而第一次使零陵这一地名的具体所指,由九疑山改变为全州咸水乡老拱桥边一带。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舜陵原在九疑山,为何零陵县治不设在九疑山,而设在咸水乡一带呢?有的人还据此说舜陵不在九疑山,而是在舜皇山或其他地方。笔者认为,将零陵县治设在全州咸水乡一带可能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交通方面的考虑。当时,南方最便利的交通是水路。咸水位于湘江西岸,水路交通当然比潇水(当时叫深水)上游的九疑山一带要方便得多。二是行政管理方面的考虑。当时全国设置的县不多,每个县的辖地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区甚至几个地区,县治与县治之间要有一定距离。现在的湘南、粤北、桂东北地区,秦初只设置了两个县,即郴县和零陵县。郴县辖地相当于现在的衡阳市南部地区、整个郴州地区、广东韶关地区和清远市的北部地区,县治设在今郴州市。零陵县辖地相当于今永州地区的大部(蓝山、江华、江永南部除外)、邵阳地区西南部(邵阳市和邵东一带除外)、衡阳地区的西南部、整个广西桂林地区。这些地方,大致都是舜帝晚年活动过的地方。在这样一块地方中,如果将县治设在九疑山一带,离郴县县治太近,而且县治位于全县辖地的边缘,这显然是不利于行政管理的。三是军事方面的考虑。零陵县南界百越(泛指今两广、越南一带),是百越进入中原的军事要地,也是防御百越进攻的缓冲地带,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意义。在零陵县的南部,有九疑山、都庞岭作为天然军事屏障,易守难攻。而在零陵县西南部的湘江沿岸,则是百越与中原之间的通道。在湘江西岸的咸水乡一带设立县治,有利于抵御百越族的进攻。基于这些考虑,将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一带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到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在征服南越(百越)地区后,汉武帝设立了零陵郡,郡治也设在零陵县。这是零陵这一地名第一次成为郡级行政区域名称。
第二次变迁是在东汉时期。这次变迁,使零陵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都一分为二。东汉光武帝刘秀推翻新莽王朝后,建立起东汉王朝。当时的泉陵县(包括今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祁东、东安及双牌的一部分,县治设今永州市零陵区),经济已相当发达,加上县治南峙九疑,北镇衡岳,潇湘二水在这里汇流,军事地位日益重要,于是东汉王朝决定将零陵郡的郡治由零陵县迁到泉陵县。这样,就使零陵郡治和零陵县治分设二地,两个地方都叫零陵,从而使作为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的零陵由一个变成两个。为了有所区别,从当时起直至南北朝时期,将县治设于咸水乡的零陵县称为“小零陵”。零陵郡治的迁移,也使零陵这一地名,回到了今永州范围内。
第三次变迁是隋唐时期。这次变迁,使零陵地名又合二为一,成为现在意义上的零陵。隋文帝代北周自立后,建立起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隋开皇九年(589),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同时,废原零陵、洮阳、观阳3县,置湘源县;将泉陵、永昌、祁阳、应阳4县合并,更名零陵县。永州总管府和零陵县治均设在今永州市零陵区。这样,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存在了810年(公元前221-589)之久的零陵这一地名,最终在今广西境内消失了。零陵县这一地名终于成为现在意义上的零陵县。隋大业三年(607),永州总管府复称零陵郡。唐宋时期,永州分为永州和道州,其时州郡并提,永州全称永州零陵郡。元代以后,永州改称永州路、永州府,零陵郡不复存在,就只剩下零陵县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
第四次变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次变迁,零陵作为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最终从地图上消失。1949年10月,永州专区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称零陵专区,零陵重新成为郡州级行政区域名称。1982年1月,国务院批准改永州镇为县级永州市,零陵县的县治由永州镇(原零陵地区、零陵县驻地,即今零陵区)搬到冷水滩镇,零陵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重新一分为二。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县。至此,延续了2205年之久的县级行政区域名称——零陵最终消失了。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设立地级永州市。这样,作为地州级行政区域名称的零陵,在延续了2106年(公元前111-1995)之后,从地图上消失了。
零陵、永州并非自古一地二名,现在有一种误传,说零陵、永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地二名。李青先生主编的《永州之野》一书,开篇第一句就是“零陵、永州自古一地二名”。易先根先生主编的《零陵粮食经济概要》也沿用此说:“零陵、永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地二名。”在电视上、报刊上、一些党政官员和专家学者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这一说法,可见这一说法流传之广。不知他们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但是,笔者可以断言,零陵、永州并非自古一地二名。
第一,这两个地名产生的时间不同。零陵是我国夏代以前就已出现的34处重要古地名之一。同时,零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据此推算,零陵这一地名产生的时间距今4000年。而永州这一地名,直到隋开皇九年(589)置永州总管府时始称于世,距今仅1400多年。隋代当然可以算古,但隋代以前更可以称古。“自古”当然也就不能只从隋代算起。隋代以前,只有零陵,没有永州,也就不可能零陵、永州一地二名。
第二,秦朝时,零陵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一带,辖地包括今广西桂林地区,湖南邵阳、永州一带及衡阳市部分地方。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零陵县,辖地相当于今广西全州、兴安一带。这与现在意义上的零陵县(县治设今永州市零陵区)是两个地方。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零陵郡,郡治也在当时的零陵县。而现在意义上的零陵县,当时叫泉陵县。既然当时的零陵、泉陵不是一个地方,一地二名之说也就不能成立。
第三,东汉建武年间(25-55),零陵郡治由零陵县(全州咸水乡)迁至泉陵县(今永州零陵区)。即使如此,零陵、泉陵也不能简单地说成一地二名。因为当时的零陵县仍然存在,地域和县治未变。为避免混淆,当时的零陵县,史称“小零陵”。直到隋开皇九年置永州总管府,废原零陵县置湘源县,将泉陵县改名零陵县,零陵、永州才真正成为“一地二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零陵、永州并非自古以来就一地二名,其发展大体经过了五个时期:先秦时期,零陵是一地一名,指今宁远九疑山一带;秦代,零陵仍是一地一名,但所指为今全州咸水乡一带;西汉时,零陵、泉陵是二地二名;东汉至南朝陈代,零陵、泉陵是二地三名;隋开皇九年以后,零陵、永州为一地二名。(文择于湖南行政区划地名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