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值得推广的引导教育——郑正辉《“坏”爸爸造就好孩子》赏读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刘波

8月17日,在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活动周,举行了《“坏”爸爸造就好孩子》发布会暨作者签名售书活动。上海书展与中国图书博览会、北京书展为我国三大书展,在上海书展举行新书发布和签售的都是内容质量高的图书。《“坏”爸爸造就好孩子》是我市知名作家郑正辉的新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据我所知,郑正辉是我市在全国性大型书展举行新书发布和签名售书的第一人。

郑正辉长期在文化行政部门工作,业余从事教育研究,所出版的长篇小说《对决》、《博士生》均表现当代高校生活。写实主义的风格、丰满的人物塑造、幽默隽永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有较强的可读性,为他赢得了众多读者,也为他自己在文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他的新作《“坏”爸爸造就好孩子》不是小说,著名文学评论家刘海涛说,“是一部鲜明地体现新教育理念、概括人们追求的理想教育、有很强的可读性的长篇教育叙事,讲述作者自己教育孩子成才的故事。”

《“坏”爸爸造就好孩子》中的“坏”爸爸是郑正辉自己,“好孩子”是他儿子。这本书讲述郑正辉跟他儿子郑方的故事,从郑方出生之时讲起,到他获得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结束,是一个“历时二十多年的‘教育——成长’的精彩故事”(刘海涛语)。

乍一看书名,我以为是作者或者编辑想吸引读者而故弄玄虚。读过刘海涛为本书作的序言,以及作者的自序,我才明白郑正辉真的是“坏”爸爸。人家父母在孩子还不会讲话就教孩子识字、算数,甚至学英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正辉却生怕儿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儿子上小学之前,实施的是“三不主义”:不教儿子识字、不让儿子上学前班、不叫儿子学才艺。儿子上学之后,他实施另一套“三不主义”:不督促儿子学习、不辅导孩子功课、不鼓励孩子考第一名。他的这两套“三不主义”,在大多数人眼里绝对会是不负责任、不顾孩子前程的坏爸爸所为。

结果却让人不得不服。上小学之前,他儿子不识一字、不会写“1+1=2”,小学一年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名,从此第一名让他儿子“买断”了,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考上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佐治亚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号称美国三大理工学院,是国际上的顶尖大学。

他儿子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天资高”、有天赋,而是郑正辉正确引导的结果。实际上,郑正辉不坏,他“坏”就坏在所尊崇的教育理念和所实施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他尊崇自我教育,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关于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他在《“坏”爸爸造就好孩子》的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是智能汽车,父母是领航员,引导孩子顺利地到达理想之地;没有自我教育能力的孩子是独轮鸡公车,父母是推车的,累得叫苦连天,还时刻担心车子掉进路边的沟里。父母的职责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安装上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和先进的智能系统,引导孩子跑得又快、又稳、又远。”

为了培育、提高儿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郑正辉采取引导教育。引导教育是以孩子为主体,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禀赋、潜质,引导和培育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方法。

郑正辉的两套“三不主义”,正是引导教育。当然,他的方法决不会只囿于两套“三不主义”。不管工作多忙,他每天至少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陪伴儿子。儿子刚满半岁,他抱着儿子四处游玩,不论儿子能否听懂,碰见什么讲什么,激发儿子认识事物的兴趣,引导儿子的自我意识。儿子满一岁半时,专门为儿子编一个连续故事,每天讲一集,一集讲大约一小时;到儿子有一定语言能力时,要求儿子跟着一起编创,父子俩开展竞赛,一人一天讲一集。这个故事接连讲了六年,达1900集。他跟儿子编创这个故事的目的,一是激发儿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及锻炼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将他对儿子的要求、期望都融入到主人公身上,寓教于乐。儿子上学之后,他引导儿子阅读中外名著,将儿子的视野引向广阔世界。对待儿子的兴趣爱好和面临的选择,他都以儿子为主体,引导儿子自己选择,从不横加干涉,让儿子在自我选择中逐步成长,逐渐形成完整的人格。

《“坏”爸爸造就好孩子》提供的引导教育方法体现了教育本质、合乎孩子成长规律,非常值得推广。只要读过这本书,并真正理解了引导教育的真谛,天下父母都会茅塞顿开,解开因“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带的魔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