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唐建国)“放河灯喽!”“真是太美了!”8月9日晚,农历七月半,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竹园寨村附近河畔人山人海,数千名观众汇聚在这里,观看一年一度的竹园寨河灯节。河中上万只河灯随水浮动,光影交错,美不胜收,竹园寨变成了灯的世界、歌的海洋。
河灯寄托哀思表达祝福
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祭祖节日,竹园寨群众到了七月半就有放河灯的习俗。如今,竹园寨河灯早已不再是祭祀的专用品,人们开始用它来表达心中良好的祝愿。
据竹园寨当地老人说,过去最早的河灯叫糠灯,灯盏是用糠皮蒸制而成的,灯芯是莲梗用糠油和米汁浇附制成的,点燃后“青光熠熠、烟洁如云”。到后来又有了桐油灯,灯芯用棉线,或把灯芯草一根根去了皮,晒干了,再把那白白的灯芯草用作灯芯,而糊在用竹片制成的灯骨架上。纸是经过用油浸染的,漂放在河面上,给夜幕笼罩的河面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后来这种灯因费事不经济,就改用了红纸剪成方形,对角一折,然后剪成莲花形,把花用蜡水浸过,以用来防水,而灯芯也改用了蜡烛,这种灯放在河面上更是壮观。
“那时,一家几口人都亲手做河灯。吃过饭后,每人提一个灯到江边漂放,还烧一些钱纸,以此祭祖和缅怀亲人”。曾被湖南电视台采访过的竹园寨制灯艺人曾召凡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园寨河灯的工艺和材料也改进了许多。用竹条作骨架,用特制的防水纸糊面,并在灯的四周配有山水、人物、房屋、花草、鸟兽等。灯的种类繁多:智慧灯、平安灯、延寿灯、情人灯等各有寓意;式样也千变万化:有含苞待放的莲,也有跃跃欲试的龙,有憨态十足的牛,有活泼好动的猴等样式新颖别致;大小各异:有大到长达数十米的巨龙,有小如饭碗的莲花灯。晚上7点,河灯节准时开始,锣鼓声震天中,一条黄色的布龙钻出人群,映入人们的眼帘,布龙在舞龙队员的密切配合下,或如穿云、或如抢珠,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舞龙舞狮结束后,人群陆续汇集河畔观看祭祀典礼。主祭在鸣炮声中,走近祭桌,宣读祭文并吹响预示放河灯开始的号角。五颜六色的河灯被陆续放入河中。凝集着个人心愿的小河灯,晶莹剔透、密如繁星;象征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龙形河灯,体积宏大、气势雄壮。河灯逐渐连成片,随水波缓缓流动,水面倒映着灯影,五光十色,美轮美奂。
民俗与现代碰撞下的河灯节
近年来,竹园寨当地党委、政府加以引导,把唱瑶族山歌和放河灯的习俗加以整合,形成了在竹园瑶寨举行的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盛会。
随着民族文化频繁交流,瑶、苗、汉等民族的风俗民情水乳交融,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用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模式来运作河灯歌节,围绕“歌”和“灯”两大主题,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真正使河灯歌节这一地方民俗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带动竹园寨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江华县沱江镇宣传部长兼驻竹园寨干部唐世华说。 今年,江华瑶寨河灯歌节首次在沱江河面上搭建起了祭祀台,把古老的漂放河灯仪式通过艺术手法进行了加工和再现。人们可以在悠长浑厚的山歌声中感受祭祀仪式带来了庄重和肃穆。另外,在江面搭设擂台,组织新颖别致的摇滚音乐与本地山歌对决。与此同时,游客能亲身体验一把瑶寨“手锯原木”、“编织竹筛”、“冲糍粑”、“跳长鼓舞”、
“磨生态豆浆”等原汁原味的瑶族土俗民风之瘾。
“一江沱水源远长,河灯如浪歌如潮。政府引导传文化,河灯歌节数竹园。”一个承载了瑶寨竹园干群的热切期盼和赋予了广泛的瑶族文化内涵的群众性节日的发展之路会星火燎原、越走越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