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达
都说湘江上游的东安县渌埠头沉香寺是块风水宝地,是因为这里流传着神秘的故事。相传,舜帝南巡路过渌埠头,给这里留下四件宝物:一是铁弓岭的神仙螺;二是白滩河的兵书宝剑;三是沉香庵的水底莲花;四是在半山腰的悬崖处栽了一棵沉香木。神奇的传说由“四宝而来”。
沉香寺
舜帝南巡从渌埠头路过,见尖峰岭上紫气腾腾,便知是块风水宝地,决定南巡结束归来再到山上看看。为了标识出具体的位置,命人在半山腰的悬崖处栽种了一棵沉香木。后来,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没能再来渌埠头,可是沉香木却愈长愈大。长大了的沉香木溢出了许多香脂,这香脂香飘云外,驱秽避邪,行气镇痛,医治百病。当地老百姓都认为是舜帝的精魂所致,于是把沉香木当成神树一样保护起来,精心呵护,顶礼膜拜。后来,岁月推移,沉香木老化枯死了,老百姓悲痛欲绝,跪在神树旁边,久久不愿离去。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时,天空中突然飘来一位白发老翁,对跪拜不起的人们说:“仙木老去,不可复生,建庵一座,以护神灵……”说完飘然而去。乡亲们从惊愕中缓过神来,认定是舜帝指点他们在沉香树倒下的地方建一寺庙,以护平安。于是乎,大家捐资献银,倾其所有,很快就建起了沉香庵。
沉香庵始建于公元一七八三年。落成之初,有正殿三栋,金佛数尊,香火很旺。可惜庵堂在五十年代初被毁掉大半,到文革中只剩下飞鸽塔。公元一九九九年夏,慧正主持初修此庵,得以香火维持。直到二○一二年初秋,弥陀加持,贤德慈悲,原址重建。永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二○一二年批复,将沉香庵更名为沉香寺。
飞鸽塔
沉香寺大殿后面有一石宝塔,七层六面,高十二丈,底座直径为四米。此塔建于清同治八年,塔内供着一尊观世音佛像。塔身碑石上刻着清代诗人郭青莲的诗:“三十二年身觉悟,四百八十户圆通。白衣脱下无人识,明月莲花火里红。”诗昭示了众生追求觉醒、实现愿景的心声。文革时,沉香庵房屋被毁,仅存飞鸽塔,有人企图用大量炸药去炸,可是,炸药的导火索连点两次都没能点燃,第三次点燃了,一声巨响,十里可闻。然而,雄伟的飞鸽塔丝毫无犯,岿然不动。有人便认为是观音菩萨显灵了。
我心非石
“我心非石”四字石刻,每字0.66米,阴刻,笔力沉穆雄浑,刻工细致精巧,刀痕清晰。《诗经》中的《邶风·柏舟》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原意是:我的心不是石头块,不能随风转动。我的心不是芦席,不能任人卷走。有人认为,做人处世,应看透、放下、舍得。要知百年人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我心非石”多数人领悟:我的心非铁石心肠,我的心乃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逢善必施,遇恶必化,如果你坚持学佛念佛,不为别人而随意改变,就可以功得圆满,达到一种高的境界。
观音圣水
道光十五年时,在观音殿后面的悬崖处,有一座耸立的石柱,因为象形于菩萨,便被称为“观音石”。观音石下,有一泓幽泉从石缝里流出,流入石水缸,人们称之为“观音圣水”,也有人将观音石称之为“滴水观音”。据说,用此圣水擦洗眼睛,可以提神明目。喝此圣水,能消灾减难,清毒去病,添福增寿。
水底莲花
沉香寺前面有一处悬崖峭壁,崖下深潭,深不见底,日沉香潭,满潭金光,这地方叫水底开莲。每年八月十五日皓月当空之时,这里便有天籁之音响起,笙箫管弦之声不绝于耳。乐声中,沉香潭巨大的漩涡翻出一层一层的浪花,中间出现一根红色的水柱,接着水柱散开,变成十二朵莲花,青、红、黄、白四种颜色,熠熠生辉。莲花随着音乐不断地旋转,开放,一群凌波仙子翩翩起舞。若有人幸运得见此情此景,即为有福之人;若葬祖坟于莲花开处,其后人大富大贵。据说,还真有人曾沉母于潭底以求富贵。
听船家说,平时夜里,偶尔也能听到水里有音乐声,能看到水里有鳞光闪烁,但是当船划近时,便什么也没有了。有人思情悟道,自觉人性贪婪。俗语说“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用淡泊的眼光看世界,其实富贵都是过眼烟云,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取舍万物,便能眼见莲花,顿悟成佛!
沉潭月影
沉香寺面向浩瀚的湘江,悬崖下面潭深莫测。崖上立有方形石碑一块,上有“沉潭月影”四个浮雕楷书大字,苍劲庄重,功底深厚。夜深人静时,身临此境,清风明月,银波荡漾,月影浮沉,思绪万千,往往流连忘返。沉香崖观景还有一个最佳时候,那就是夏日傍晚日落时分。此时此刻,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大江溶溶,远山隐隐,紫气升腾,满潭绚丽,人们将此景命名为“沉潭夕照”。历朝历代众多墨客骚人在这里赋诗咏句,留下许多佳话。明代著名诗人、大学士解缙曾在此歇息,并作《沉香潭山水歌》:“溪山有逸趣,苍崖凌紫烟。远峰落天半,中有飞流泉。”
兵书峡
从沉香寺脚下的深潭沿湘江往北约两公里有座兵书峡。江南石岭称兵书岭,江北石山为蒋家岭,两岭夹江而成兵书峡。
兵书峡临江悬崖,高百余米,上有坎凹处,堆叠着四枚黑色长方形石块,形状奇异,酷似四卷巨书置于悬崖上。其景观被徐霞客记入《徐霞客游记》。
清·道光《永州府志》载:“崖石上有兵书匣,峻峭不可攀跻。”传说兵书岭的兵书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隐居湘江时所著,著成后他只带走一部,用以指导实战,即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其余五卷置于兵书峡石台上。到战国时,孙武后人孙膑又取走一部,并加进自己的实践体会,写成《孙膑兵法》。东汉时诸葛亮征战桂林、永州一带,曾取出所余四卷阅读,因此受益,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介于诸葛亮为人诚信,不贪不沾,他在离开东安时,又将兵书归还原处。
明·解缙有诗赞曰:“百尺苍崖吼石麟,兵书匣在楚江滨;人心只是推诸葛,木石无神自有神。”
果盘山
果盘山在兵书岭对岸河边,整个一座石山活像一个巨大的果盘。有言说:“得到兵书开果盘,开了果盘做帝王。”
传说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对生命失去信心,在这里投河,被鲤鱼精托起。鲤鱼精问她为何寻短见?姑娘把她如何被贪财的父亲卖给一个六十多岁的寨主为妾的事说了一遍。鲤鱼精告诉姑娘一个治服寨主的办法,表面答应嫁给寨主,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洞房之前,先换新装,并亲自到河边洗衣服。这个要求得到寨主的答应。姑娘拿着洗衣工具来到河边,用棒槌在一块石头上锤衣服,不料锤开了果盘山。她好奇地走进去,里面金光闪闪,尽是宝贝。姑娘想取宝,可是拿不动,有声音说:“你回去挑担箩筐来,可多拿一些。”姑娘回到寨主家,把所见所闻的实情告诉了寨主,寨主喜出望外,亲自去取宝。待寨主走进果盘山,果盘山的门就闭合了,寨主再也没出来。姑娘得到了自由。
佛家人说:人要修行,要减去欲望、减去贪念和心灵负担,甩掉累赘,在人生的路上才会走得稳健,日子才会舒坦和幸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