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黄叶渡看龙船到茶林庵听山歌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在零陵古城大西门有一座浮桥,叫黄叶渡。据清康熙《永州府志》载,零陵大西门浮桥所在地“旧名济川,即古黄叶渡”,直至元朝始“造舟为梁”(桥),重修于明朝,沿用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是永州乃至全国所罕见的。据说徐霞客老夫子(1637年)当年到零陵来旅游时就从这个桥上走过。

徐霞客在他的楚游日记中也写道:从城西北5公里潇湘二水合流处,溯潇水进入城内,到西门时,遇见这座浮桥。他描述,各船上的人“俱登涯去”,他也想上岸饱览一顿永州城里的名胜,但病得严重,只有在船上休息。那时的永州城西门外,还有“涯”(同“崖”)的。城就建在北去的潇水边,河流底部是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水下石头一直生长到岸边,徐老夫子躺卧在船中,就有了这种“涯”的印象,高高的石头上建立起城池。当天下午,船过浮桥,徐老夫子乘的船停在了小西门(永安门)。吃罢中饭,下午就过桥到河西柳子街去耍去了。

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在五月端午节带我和哥去那边河愚溪桥边沿潇水的石山(就是徐老夫子楚游日记中写的“涯”)上看划龙船,还到茶林庵去听山歌。

浮桥已经拆除,我们早早的坐渡船来到河西,过愚溪桥边沿潇水的石山上占一个看龙船的好座位。父亲拿出一角钱,向卖糖炒粑粑的小贩买上五个糖炒粑粑,父亲是大人吃两个,我和哥是小人,一人一个半,我一个还没有吃完,哥已经开始吃第二个了,我流着眼泪看着哥将我那半个送进了肚皮。父亲笑着说:小零陵吔,等下莫把晌午饭把大零陵吃,饿死他去。莫哭了,你看龙船划过来了。

龙船还没看清楚,“划耶划,划耶划”的吼声和“哐咚哐、哐咚哐”的鼓锣声早已传了过来,只见远处几条龙船在争先恐后的向前飚,那些划龙船的哥哥、满满(叔叔)们身穿整齐的号衣,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整齐的划桨,龙船就像箭也似的从上游飚了过来。但见那领头的龙船高昂的龙头后面,一个满满稳稳单单的在那里立竖(倒立或北方人说的拿大顶),中间的锣鼓手在卖力的拼命敲打,龙尾前的老艄公滑稽的一左一右摇着橹,转眼间龙船就飚向了下游。岸上的我们也在大声的喊叫。

比赛结束了,听大人讲是河西的柳子街队得了冠军,难怪看见柳子街居委会的人在敲响器和放鞭炮庆祝。

父亲带我们去听山歌,过了愚溪桥向柳子街走去。柳子街古朴而雅致,安详地躺在愚溪北岸。街的两边是古老的木头房子,间或也能看得见印子屋风火垛子的飞檐。路中间是平整光滑的青石板。

柳子庙就修建在柳子街上,公元814年,我们永州人们为纪念唐代进步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文学家、永州司马柳宗元而建。柳子庙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面对愚溪,背靠青山。庙为歇山顶式砖木结构,有戏台、中殿和后殿。

来到十埠亭里,但见一个黑黑的肥胖的老奶奶坐在小摊前打瞌睡,连口水都流了出来。我吓得连忙躲在父亲后面,哥胆子忒大,一直走到黑胖老奶奶的小摊前,指着用小纸袋装的神仙米(就是现在的爆米花)大喊,好多钱一袋的神仙米?哥的叫声将打瞌睡的老奶奶叫醒。老奶奶睁开小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这个小奶仔,嗓子那么大,把我都赫倒嘎了(零陵方言:吓住了的意思),神仙米2分钱一袋,还指着用篾子做成的侩(kuai)侩(kuai)(零陵方言:圈圈)里面放的落花生说,这个是2分钱一侩侩,胡椒糖一分钱一个。小奶仔看你想买什么?”

父亲给我们买了两包神仙米,两粒胡椒糖。然后带我们到亭外水井边喝完水,赶快去听山歌。

经钴鉧潭,过铁匠铺,茶林庵山上人马纷纷。我们零陵人喜欢唱山歌,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小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讨了老婆的还是没讨老婆的,不管是嫁了的还是没有嫁的,大家在端午节都喜欢来茶林庵山上唱山歌。你看看,这边是年轻的哥哥和年轻的满满,那边是漂亮的姐姐和满姑娘。听到他们正在扯起嗓子唱山歌,“竹叶青来柳叶黄,我家有个满姑娘,细眉大眼生得好来,嫁给哥哥做婆娘……喔…喂…”唱着唱着就唱到一起去了。

父亲买了米豆腐给我两弟兄吃,哥讲:爸,山歌有什么好听,我们回去算了吧……

二十几年后,我应邀到菱角塘公社土塘大队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我和朋友的堂哥堂嫂坐在一桌,在喝酒谈到茶林庵唱山歌的时候,堂哥堂嫂两人笑了起来,堂哥笑着对我讲:害了我了,我和你嫂子就是在茶林庵唱山歌认得后再结婚的哟。我朋友接着对我讲:我哥哥山歌唱得晓了好,做事又能干,我嫂也是一样,歌唱得好,做事又麻利,上对老人,下对兄弟姊妹客客气气的,如今生了一男一女,笑得我伯伯嘴巴都合不拢了,大家都讲我伯伯八字好。

酒席中我想起了“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句子还要有待探讨,原因是:歌中也会有颜如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