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奇的庄埠头古字塔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杨万里

农历正月十七日,笔者冒着初春蒙蒙细雨从零陵古郡城东岀发,沿322国道经接履桥镇、邮亭圩镇老街来到淋塘村的庄埠头唐家,再次“拜会”了庄埠头古字塔(古代名叫庄埠头宝塔),并就庄埠头古字塔来龙去脉采访了当地“长老”。

这座清代嘉庆年间兴建如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字塔,已有约200年历史。该字塔高13.5米,全是釆用青石料手工制成的长方体、矩形体、梯形体、三角形等大小不一的青石料,再用石灰加桐油拌浆砌成。字塔底层砌了高约1.6尺、宽约0.8尺一小券拱门,门里是空的,可能是专用于烧纸钱设制的,门额右旁题刻有“塔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冬”字样,门额左右两边题刻有当时捐款建塔人的名单数十人,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霜雨雪,捐款人的名字已很难辨认。古字塔上方四周石缝与石缝之间长岀数棵上米高的杂树和藤本植物。

细观庄埠头古字塔共六面五层,一层六角辨认有形态各异的兽头角,正面有人物造像,其余层面均雕刻有不同的动物图案,塔顶成石雕宝葫芦。该塔庄重古朴美观大器,装饰题材别具一格,充分证明当时古代永州民众活跃丰厚的民俗,渊博灿烂的文化,积极向上的民意,追求吉祥平安的心情。字塔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据当地一位年已花甲的唐大伯介绍,建庄埠头古字塔有个传奇的故事。传说在200多年前,庄埠头(今日邮亭圩镇淋塘村)共由几个自然村组成,洞口宽,经常遭水灾、旱灾、雷灾,每年有众多百姓因“三灾”殃及家破人亡,还有相邻的几个村子有些岀生的小孩常岀现或瞎、或哑等残疾而夭亡,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小孩不爱读书。这里有一条自西向东直通广东广西的黄金要道,用青石板铺成,宽2尺到1米不等,每天由此来往经商做生意的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当时庄埠头唐姓有经济头脑的人也在就近道路左右两旁建房开了数家伙铺(旅店)、饭店和日用小商店,备供来往商人。嘉庆十九年春季的一天,有位70多岁高龄的白胡须老大爷经商路过庄埠头时,突遇倾盆大雨,老大爷被迫将挑着的货物放在一姓唐的房檐下避雨。当时正是午饭时分,唐看到经商人年已古稀,连忙叫儿子将老人连人带货一并请进家中,一边生火给老人取暖,一边招呼家人将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炒了岀来,端来一壸土酒,请白胡子老人吃饭。几盅水酒下肚后,看上去老人有些醉意,这时候雨也停了,唐主人劝老人吃饭赶路。临走时,老人主动拉着唐主人的手直言不讳地说,你们周围这几个村子邪气太重必年年遭灾、年年有祸,要尽快在附近小溪边建一个大石宝塔,以扶正压邪。唐送走白胡子老人后,反复思考白胡须老人讲的话,并迅速将此事告诉周围几个相邻村的老百姓和村长,商议有钱的岀钱,有物的岀物,当年秋收后就筹得金银4000两,谷500多担,动用本地和外地劳力1000余个,历时一年多时间,在嘉庆二十年冬终于将宝塔修好了。

自庄埠头字塔建好后,从此庄埠头老百姓“三灾”全无,百姓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不再出生残疾小孩了,小孩读书也用功了,近百年来庄埠头周围几个村子考上大学的上百人。

另据当地一姓位张的老人补充说,修建庄埠头字塔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建字塔为了避邪驱鬼神,保佑当地百姓年年风调雨顺;其二,建字塔是为了当地唐、张、陈三姓后代光宗耀祖。传说庄埠头宝塔修建好后围周群众每逢年节烧钱化纸的人络绎不绝,后改名叫字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