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法是什么

2022年02月28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贺扬名

书法就是把汉字写得好看。汉字经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六法”产生后,由单纯的实用功能向实用和审美两大功能方向转化,由原始的象形符号向甲骨文、石鼓文、钟鼎铭文、大小篆、隶、魏碑、楷、行、草书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为了把字写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保证了汉文字的方块字特征没有被符号化替代。

书法艺术因历史和字体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甲骨文天真劲利,石鼓、钟鼎铭文古拙敦厚,篆书婉转畅通,隶书雄厚开张,魏碑沉劲险绝,楷书庄严秀丽,行书潇洒飘逸,草书纵横驰骋、连绵不绝。总的来说,汉代至以前书法高古,晋代书法雅韵风流,唐代书法法度严谨,宋代书法写意为先,明代书法以形为重,清代书法主张碑帖结合复古,面目繁多。

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魏晋以前留下的书作主要是碑刻摩崖,但书者基本被时光湮灭,不知姓甚名谁。而魏晋以后有姓有名又有作品传世的名家也只有区区几十位,这几十位的代表作形神兼备,给我们极美的享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和学习传承的经典,从中我们体会到了用笔、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和行气、意境等基本美学规律。

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从学习传统经典入手,从临摹开始。古人云:取法乎上,方得其中,取法乎中,方得其下。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愿学传承经典,而是从身边的书家学起,这样就出现了问题,一是现代书家如何写,都难以达到传统名家的艺术水平,二是现代书家良莠不齐,有些虽然有名气,但不一定有水平,只有从历史上的名家名作里去探精求宝,才不会走歧路和斜路。学习书法不能急于求成,要选准一家入手,仔细揣摩其用笔、点画、字的间架结构和章法特点,反复临习,掌握其形和神。通常来说,学习书法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即从楷书入手打基础,逆着历史往上学,叫从简到易从易入古,寻根溯源。也就是从楷到行、草,相对简便容易些,少走弯路;从楷行草再到隶篆以前书法,学到的是高古气息。书法学通一家不易,悟透百家亦难,学到高古的境界则更不容易。但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爱好者,就必须沿着这么一条艰难的路去跋涉。要持之以恒,以铁杵磨针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去积累,板凳坐得十年冷,豁然开朗始自知。书法既包涵基本技能,也包涵精神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前提是工夫下得深不深,学问做得是否足。下功夫,既要勤学苦练,又要多看、多交流,多反思,多对比,吸他人所长,补自己之短,以一家通百家,以百家入我家。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学完百家几乎不可能,但悟通百家的基本规律和风格特点,用拿来主义取我所用之处,还是可以为之的。除了下工夫,还要做学问,特别是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养胸中浩然之气。有了浩然之气,书法就有了格调和境界,也才能更好地神交古人。

学习书法忌浮躁,忌心神不定,忌好高骛远,忌无出处,有的人借创新的口号乱写乱画,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事实上,没有传承便不可能有创新,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不去学,或学不进去,便谈创新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古代人的书法在明清以前不是用来展览的,以书信、手札为多,坐着写的多。今天为了展览,装饰欣赏的多,大幅作品的多,所以坐着写大幅作品,用笔、行气上就相对难度大些,将大幅作品写好,就是时代的新特征。要保持大幅作品的视觉美感,墨色的变化,构字的合理移位,行笔的节奏、书写的内容、书者的精神气质都与古人不同,这就是时代新特征的一些具体元素,故笔墨当随时代,并不是弃古,而是学古并发扬光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精气神,让大家雅俗共赏,传承汉文字笔墨、线条、气韵、整体布局之美,才算得上真正的书法艺术。

还有的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朝三暮四,今天写二王,明天写张三李四,写了多年,最后却是一无所获。没有定准,就难以入道。所以找准一个历史上的名家反复研习,学透学精,再去旁窥他家,融会百家,就会事半功倍。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