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和他的书法与奇石。
□郑万生
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县城内,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赏石、书法人物,行内熟悉他的人不禁为他所收藏的赏石品位及书写的笔法功底叫好,他却谦逊地说自己只是略懂一些皮毛。这位在赏石、书法界两翼齐飞的民间雅士就是该县烟草局职工李金生。
说起李金生的书法,得益于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开始跟着父亲学,上中学后,他就买来王羲之的《兰亭序》书贴临摹,后来他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全部用来购买笔墨纸砚。不知写秃多少毛笔,也不知用去了多少墨砚,他始终坚持、从不放弃。常言道:入浅滩,得鱼虾;游深海,擒蛟龙。如今的李金生,行书、草书、楷书等书体无所不精,尤其是他的小楷书法,令人拍案。
李金生家里经常有广东广西周边县市、长沙市及永州市各县区的书法爱好者登门求字,常常会坐在他家的根艺茶几上慢慢赏石品茶,切磋书艺,人们不禁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而折服。李金生说他爱好书法,主要是陶冶情趣、自我欣赏,没想过追求名利。但有一次在朋友的鼓动下,他写了十余幅书法,托一名在长沙工作的朋友拿到书画交易市场上去卖,没想到很快被人购买一空。
李金生在县烟草公司工作,有时候他感到自己不太合群,孤寂的时候,便到附近山野、河滩漫步,亲近大自然,触摸心灵深处的艺术创作灵感。1998年秋天,李金生到邻近的广西贺州办理工作业务,正好遇上当地举办大型奇石精品展。观看后,李金生兴奋不已,没想到精美的石头会说话,不但是一幅画,而且还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他觉得自己奇石的天然艺术感觉非常好,同时想到在江华县境内有不少河流,肯定会有不少漂亮好看的石头。回去后就独自去河滩上寻石。李金生指着一块取名“嫦娥奔月”的金纹画面石兴奋地对笔者说:这是我第一次下河寻到的两块好石头中的一块,细看石纹画面,确实像一名女子翩然向上飞去,那飞天的动感、神态细致入微,连随风飘动的裙裾都一览无余。遗憾的是另一块取名为“金色年华”的奇石被一位广东木材商收走了。
与学习书法一样,李金生对奇石的热爱也逐渐发疯着魔起来。此后他的业余生活基本上是:室内写书法,室外找奇石。十几年前,李金生了解奇石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学习交流的渠道也不多,为提高自己对奇石方面的素养,他除了在网络中查找相关知识外,还积极订阅与奇石相关的书籍,用以提高和丰富自己。如今,李金生的住房除摆放一些必须生活用品外,到处摆放的是奇石,连家门口也不例外。但在他收藏的上千块奇石中,有两块石头是他特别钟爱的。一块取名“芙蓉王”,另一块是“鹤舞白沙”,石头上分别显现的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和两只依偎在水草丛中的仙鹤。除图像十分完好逼真外,也许是李金生本身在烟草部门工作、有一份难舍的职业情结缘故。
搜寻奇石除需要懂得相关知识外,还需要耐心和体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经济上的强有力支撑。随着赏石知识的普及,玩奇石的人越来越多,在河滩上继续寻找好的奇石也越来越困难,来得更直接、更实在的是从河流沿岸的老百姓手中收购奇石,或从奇石爱好者、收藏人手中购买。为了自己心动的奇石,李金生把大部分的工资收入都用在了奇石收藏上。可以说,李金生为寻找和收藏奇石,踏遍了千山万水,历经了千辛万苦,散去了千金万银。
看着李金生一副充满精气神的模样,无法想到年近五十岁的他为追求书法、赏石所付出的艰辛和劳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孤独的世界里不知走过了多少寂寥的岁月,在追求少年壮志的道路上不知历经了多少坎坷,记不清多少次被寒冬的北风刮倒,记不清多少次被春天的雨水淋湿,记不清多少次被夏季的热日暴晒,但能有今天收获的金秋果实,他想到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便释然超脱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