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南省
永州市
其他
文章详情
舂臼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曾凡忠“舂臼”是我童年时熟悉的一种舂制方式,我们江永方言叫舂对塪(kan第四声)。“舂”是动词,“臼”即是石臼,“舂臼”就是用木棒在石臼里敲打、碾压出粉状物的过程。石臼主要用麻石制成。麻石是花岗岩的一种,表面呈麻点状花斑,以黑白斑点,红黑斑点等居多,麻石是花岗岩中密度较大,质地较坚硬的一种,抗压,耐击打,很适合做石臼,也常用作建筑装饰、雕刻雕塑、石磨等。舂臼历史悠久,有诗为证。唐朝诗人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里写有:“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张籍《羁旅行》写道:“缘冈入涧投田家,主人舂米为夜食”;南宋诗人陆游中《病中卧闻舂声》里有:“妄想说梅犹止渴,真闻舂米固忘饥”。在还没有碾米机时,舂臼是舂米的主要方式,除了臼还有“舂手”,即木槌,用扎实的木头“断木为杵”。一种是丁字锤,离石臼一米处有一个踏板,中间有一个支架,舂臼时使用杠杆原理,只要单脚踏踩那扁平的木块,舂杵便先起后落地凿入石臼之中,踏踩时会发出“嘎轰——嘎轰”的声音。它需要一定的技巧,得手脚协调,弯腿踏板,舂杵高昂抬起时,立即抓准时机,手持长竹竿轻巧地翻动臼中之物。或另外一人配合,放料进石臼中,一人踩踏板,一人用木棍或铁勺翻动,如果配合不好,被舂杵碰到,会震得手指生痛,甚至弹飞木棍或铁勺。在舂杵抬起时,手得赶紧搅动。踩动的舂杵有20多斤重,一踩一松,需要花费力气,一般小孩踩不了几下。另外一种就是靠有力气、有耐力的人双手紧握“舂手”,高高地举起,对准臼心稳、准、狠地冲击,你上我下,一上一下,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舂,靠舂的作用,米糠自然脱落,成为又鲜又白的好米了,即老人常说的“好米好酒要有好舂臼”。所以一个家庭除了锅、碗、瓢、盆、锄头、畚箕外,舂臼是不可缺少的。舂臼还可舂花生、芝麻、糍粑等。过去做粑粑都需经多道工序,需要将糯米粉碎和馅弄成粉状或者糊状,也需要舂臼。舂臼,不但能解决最起码的吃饭问题,还能使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起来。平时,家家户户总是要备好一些糯米,风雨天、节假日、休闲时或者是至爱朋远道而来,好久没见,他们便搬出那套艰难而独特的款待方式———舂出形式多样芳香可口的什么粿子、粑粑等一些甜粑咸粿等食物来增加吃的乐趣,充实友情气氛,加深生活意义。舂臼是一件辛苦而乏味的工作,少则半小时,多则半天。在舂臼之时,有邻居过来谈农事,聊家常,讲故事……多少往事臼声中,也让童年的我兴味盎然!进入腊月,舂臼就会派上大用场了。冬天的阳光轻柔地洒在舂臼上,冰冷的石头,熟悉的年味,温暖的记忆便会飘然而至。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用舂臼打糍粑。大人们先把清洗好的糯米用清水泡下,泡软后次日早上生火上甑上蒸。等糯米蒸熟了就把它拿到舂臼里舂,也就是打糍粑。熟的糯米饭一出炉放入石臼里,我们小孩子们就急不可耐地去抓糯米饭吃,抓一把放在手心,太热,双手哈气,围着石臼欢快地转圈。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两个人围着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槌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黏性太强,免得槌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槌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将石臼里的糯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打粑,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吃的时候就咯嘴了。打得要严实,握槌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赛疾风骤雨,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就算废了;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绷得足,散得畅……如此这般,汉子们一身汗。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臼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的。我成年刚学打糍粑时,不是将木槌打在对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臼上。一场糍粑打下来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经过一阵“嘭咚、嘭咚”地砸打后,将打烂的糯米饭从石臼里抠出来,那臼糯米被打成了黏乎乎的一个团,最后两手合力搅起糯米粑,置于撒了米粉和抹了蜂蜡的案板上。女人们立即围着方桌,一人扯一绺糍粑捏起来……。“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过去那个年代,舂臼在我们的生活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平淡的日子变得温暖而舒适,让粗糙的五谷杂粮变得细腻而柔软,爽滑入口,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伴随我们长大。后来,老家通了电有了电动碾米机、粉碎机,舂臼也正式退出舞台。舂臼声声已远去,稚子欢笑也少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也随之远去。舂臼如一个寂寞的老人哑然地丢弃在墙角,但舂臼发出的“嘎轰——嘎轰”的响声仍回荡在心间。(作者系江永人,现居东莞)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