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再明
怀素的大草千字文。
走进古城永州,仿若开启了一个书法艺术的宝库,去观览一幅绵延千载的书世长卷。古城永州悠久的文化根脉孕育了璀璨的先贤书法,留下了许多传之后世的书法杰作。一部部辉煌灿烂的永州书法史,自唐宋以来沿袭至今,有如江河,有如湖海,焕发出它特有的翰墨之香,映衬着古城永州在过往的岁月时空中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永州是一个书法传统遗存很丰富的地方,在全国比起来,也比较少见。这里出现了怀素、何绍基两位古代书法大家。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元结、颜真卿、瞿令问等人,在古城永州开辟了一片绿洲,奠定了永州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原,那么,从永州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书僧怀素,则是这个高原上的一座光彩夺目的高峰。
唐代书法家怀素(公元737—799)字藏真,俗姓钱,系永州零陵人。以“狂草”名世,他的书法字若蛟龙,行笔天马,精妙绝伦,独步古今,史有“草圣”之称,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比肩而立的两座巨峰。
怀素少年时因家贫,七岁时随其叔来到永州零陵城外的书堂寺出家为僧,在寺院里开始习书事佛。后来,怀素在永州城东故里种芭蕉无数,采蕉叶而书之,一日仰望天空,观行云之流,遂悟书道,留下“绿天蕉影”的千古佳话。晚年游学京师,得颜真卿指点,书艺更为精湛。如今,在永州流传了许多怀素习书的趣事。据传怀素喜欢在墙壁上挥毫疾书,在古城永州的许多寺院、驿馆,无不满墙满墙地留下许多怀素的书写真迹。
关于怀素求学于颜真卿之事,最早见于怀素《藏真帖》。《藏真帖》是怀素留传下来的一本名帖,其帖曰:“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晚游中州,所恨不与张颠长史相识,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法,若有得也。”可见,怀素是受邬彤、颜真卿之悉心指点后,遂悟书道之真奥。
怀素的《自叙帖》、《千字文》、《秋兴八首》,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盛誉。其行笔之大气,挥洒之豪放,疏密之变化,笔力之苍劲,用墨之酣畅,可谓是炉火纯青,无懈可击,被历代书家视若珍宝。
怀素的书艺,深得当时达官贵要与墨客文人的推崇。像李白、朱逵、苏涣、僧贯休、窦冀、王邕、戴叔伦、曾收、许遥、李舟等,纷纷为怀素的颠狂草书而歌赞。或歌其书写之速:“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怪状奔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朱逵《赠怀素上人草书歌》);有赞其笔画之遒劲:“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铁。西河少年气凌云,孤蓬自振惟有君。”(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兼送谒徐广州》);有言其挥毫之态:“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李白在观赏了怀素的草书之后,更是对怀素敬佩不已,直呼怀素为师。其《草书歌行》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恍恍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乃至在当时洛阳一带出现了“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唐·任华语)的怀素狂草热,其朝野求字者之多,可以想见。
如今,在古城永州东山绿天庵、柳子庙等处,还保存了怀素的《千字文》、《秋兴八首》、《圣母帖》等碑。这些虽是明代摹刻,但怀素之迹韵犹存。
何绍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于永州道县的何氏书艺世家,从其父亲一代名儒何凌汉开始,中继以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兄弟,长子何庆涵,曾孙何维朴止,绵延一百二十余年,前后涌现出了七位书法名家,开创了一代书艺新风,不仅形成了永州书法艺术史上继怀素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而且也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异的文化景观。
何绍基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其中草书尤为擅长。他经过千锤百炼而极富个性特色的回腕悬书——何体书法,既有颜体的神韵之美,又有古篆的苍劲老辣;既有汉隶线条的流畅舒展,又不乏魏碑笔画的冷峻奇险;既有张旭、怀素的颠狂开合,又有宋明心性之学的艺术追求。于行笔平朴中见怪诞,怪诞中见真性,风骨凌厉,自成一体,进而成为清代书坛的一面旗帜,成为永州书法艺术史上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他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如今,在古城永州的柳子庙、朝阳岩等诸多名胜之处,都可发现何绍基的题刻。
在浩瀚的历史文化中,书法艺术成为古城永州人民钟爱的文化,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就像奔流不息的湘江水一样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如今的潇湘大地,处处涌动着习书的热潮,古今映衬,相承相袭,形成了永州书法艺术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书法之花,正在永州这座千年古城中喷芳吐艳,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