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着对女书的热爱,再次踏上女书传承地。
上次女书园之行是倾盆大雨,而这次却是艳阳高照。通过女书博物馆馆长陈军,联系上了女书第二代传人蒲丽娟老师,没想到的是蒲老师竟让我们一起与女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共进午餐,说是体验一下生活,女书博物馆约十余个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轮流做午饭,这就有了不同的口味,每天可以品尝到不同的手艺。那天刚巧遇到女书馆惟一的男士义老师做饭,蒲老师帮忙一起做,吃饭时便开起义老师的玩笑,说他是女书大观园里惟一的“贾宝玉”,享有不同的待遇,不仅担任女书馆的警卫员,还可以神速地跑到菜地里摘把辣椒,中午就有了鲜辣的辣椒炒肉了。活生生的现代生活,不知比贾宝玉幸福了多少倍。
蒲老师现在已很少讲解,培养更多的新人去学习、去实践。借机我和念儿便请她教我们书写女书。其实,女书主要是用方言书写和传唱,而我们一时半会是无法找到学习方言的捷径的,只好先学习一下女书的基本笔法。先练习硬笔,再学习毛笔,无论怎样,都一样的是菱形、斜体、蚊形,如妙曼的女子,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轻盈空灵。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女书真的是莫大的幸运,不时有些游客投来艳羡的目光,好奇的问询,而自己深知,这样的一知半解无论如何表达不了女书的深厚内涵。或许回去后也不一定能练习好女书,但喜欢的东西不一定非要附丽于形式,留在心里也是一种珍藏。
午休时,看到年轻的女孩子们在香包上绣女书,就有一种时光回转的感觉,曾经自己也如此迷恋女红,却没有绣过如此有品位的绣品。
与蒲老师相处一天,便领略了她的直率性情,尽管是第二次见面并近距离接触,发现她为人朴实大方,真诚善良,和她相处,无一拘谨,像相处了多年的隔壁邻居,直来直去,没有掖藏。
其实,女书的确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大多人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真正懂得唱女书写女书的人不一定能把真正的内涵表达出来,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恐怕会在民间失传了。女书,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时人们只是简单的表达女子与女子间的感情,是一种闺中秘字。而现在,人们却看到了更多的寓意,各取所需,各喜所好。画家看女书是一副精美绝伦的画;书法家看到的则是千姿百态的书法形态;作家看到的是女书背后的文化底蕴。而我之所以喜欢女书,是因为把女书当作艺术品来欣赏,她不仅是女性所独有的传递心音的精神符号,还能够表情达意。字态也美轮美奂,摇曳生姿。
为了少些遗憾,我们又请蒲老师带我们去拜访她的母亲,女书第一代传人何静华老人。何老师已七十余岁,却精气神十足,是个爽朗之人,说起女书,便有说不完的话题,大多是普通话,时而冒出句方言,我们只能求助于蒲老师翻译了。蒲老师让她给我们唱段女书,她便唱了段高难度的,我们只觉得高山流水,九曲回肠,时而激扬,时而低沉,一句一个调,硬是理不清头绪。问及来他们家客串的邻居,他们都说能听懂内容,可自己不会唱。接着,何老师为我们唱了段《哭嫁歌》,我在一旁录音,她看着我的脸,神情自然、声情并茂,低沉婉转。我用心倾听,仿佛听到了一位母亲对临出嫁的女儿的千叮万嘱,听得我心里五味陈杂。何老师眼里也含着泪花,我却强忍着不在众人面前尴尬。情深之处,蒲老师一起合唱,他们也就是这样口口相传、母传女把女书歌传承下来的。蒲老师说,本想代表出嫁的女儿对唱的,但又怕忍不住唱出泪水,唱得大家伤感,就没有对唱了。《哭嫁歌》中女儿要唱的大意是:你看地里的韭菜长得很高了,您却不去收割,而女儿还小,却要我出嫁。这其中,表达了女儿对家的恋恋不舍之情。之后,她们母女合唱了《训女词》,若不是对照自己曾抄写的内容,我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其意的。我请何老师在我带的书上写上一句话时,她没戴眼镜,凭感觉居然写了我们一家人的名字和祝福语,竖写女书,没有歪斜,清秀柔美。她还会自己创作女书内容,挂在女书博物馆女书学堂的一副《训女词》,就是何静华老人创作、她女儿蒲老师书写的。
离开何老师家时,已是满天星光,像女书照亮这个县城的夜晚。而后,在江永周边看风景,竟然感觉女书无处不在,女书园恰似一个母亲的子宫,孕育着丰盈的女书生命。就连千家峒的瀑布也是女书体,仿佛凌空而降,修长的形体,柔美的线条,碎玉般的剔透,无不将这一水灵灵的传奇飞洒得百转千媚。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