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华有个红洞村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本报通讯员

郑万生

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古芝江畔,有一个叫黑洞的村子,后来改名为红洞村,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地方老百姓与红军34师战士有关的感人故事。在一个秋日暖阳的下午,笔者到红洞村采访了当年故事的亲历者游子孝老人。听老人讲述当年家人冒死救护红军的故事。

那是1934年12月13日傍晚,父亲游用材在黑洞村寨子岭打柴火,在挑柴回家的路上,听到路底有人发出痛苦的呻吟。寻声觅去,只见田垌的禁山旁倒着四名“红头勇”:灰色的衣服、帽子,帽檐上绣着红色五角星,脚穿草鞋。为御寒,身上盖着些禾草,满脸泛着疲惫,奄奄一息。经询问,他们是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担任断后任务、红军34师陈树湘部队的战士。在前一天从永明进入江华桥头铺古芝江时,与地方保安军发生了激战,与大队人马走散了。游用材知道红军是一支专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见他们四人脚上都长有脓疱疮,无法行走,他就到自家地窖为他们找来红薯先充饥。等到天黑后,趁着夜幕掩护,他把四名红军一个个背到自己三里外的家里,放到偏房楼上躲起来。当把最后一名红军背回家时,时间已过了次日三更天了。

游用材叫妻子钟氏在家把水烧开,放上盐和梗子茶,等水冷后,他用鸡翅毛蘸上茶盐水,帮他们一个个清洗脓疮伤口。妻子在旁一边熬姜茶,一边煮稀饭,弄好后叫儿子游子孝端起给他们喝。村里伪保长听说游用材家里来了几个陌生外地人,便放出风声,谁家收留了失散的红头勇,以通共资匪论处,届时全家满门抄斩。游用材家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游子孝,如果救护红军之事被查实,势必连累全家,到时连三岁的游子孝也难免一死,游家真有可能绝后。

四名红军怕连累游用材一家,几次提出要走,都被游用材及家人给拦了下来。游用材说:“你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出去一旦抓到就是死路一条。你们安心的在这里养伤,我会竭尽全家人的性命来保护你们的安全,只要有我在,你们就会没事的”。村里伪保长似乎闻到什么气味,时不时来游用材家旁敲侧击,提醒他千万不要做私通红匪的蠢事。游用材虚以应付,每次盘查都被他巧妙化解。藏的时间久了,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为确保红军战士的安全,游用材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又把四名红军一个个背到他常打柴的寨子岭岩洞隐藏起来,由全家人轮流送饭、送水。

常言道:“宁添一斗,莫添一口”。游用材一家五口人顿时另增加了四口人吃饭,本来家境贫寒的他,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的劳作。早上挑担柴火到沱江街上去卖,卖了钱,再买些米、捡些药回来;煮好饭食,以上山打柴为名,将饭食送给岩洞的四名红军吃,然后再砍担柴火回家。为不饿着四名受伤的红军,他宁愿自家挖野菜参糠充饥,也要把节省下来的红薯、少量米菜煮成粥给红军吃。为增加他们的营养、早日康复,游用材想方设法为他们改善伙食。在冰天雪地里,他下到潇水河去摸鱼捞虾,脚后跟被寒冷的冰雪冻得皮开肉绽。

经过半年的调养,三名红军恢复了健康,决定去寻找部队。他们分别将一个挎包、一枚手雷、四枚苏维埃纸币留给了游用材,而游用材也为他们备好了路上充饥的红薯和买东西用的银元。剩下年纪最小的红军战士在黑洞继续调养二个月后,也基本恢复了健康。由于红34师作为中央红军断后部队,随着师长陈树湘被俘牺牲,红34师在永州也结束了它的光荣使命。小红军桐马生由于无法继续追寻部队,便在游用材的帮助下,在江华县城沱江鱼塘坡安了家。后来,游用材一家救护红军伤员的事迹被广泛传播开来,通过逐级呈报,经上级批准:原桥头铺镇黑洞村被改名为红洞村。

201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文联7月23日在县委党校举办了第六期以纪念红军长征在江华的“碧血丹心铸瑶魂”瑶家火塘活动。来自沱江镇红洞村85岁的游用材之子游子孝作为嘉宾应邀出席。在会上,他用一只当年为红军战士送水的葫芦实物,向大家讲述父亲游用材及家人如何救护四名红军战士的陈年往事。在场的人员无不为游子孝一家冒死救护红军的事迹所感动,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会场响起《十送红军》的曲子,优美的旋律把人们的思绪带入那段血浓于水、记忆如歌的红色岁月。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