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南省
永州市
其他
文章详情
何谓“东坡气度”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永州日报
◇陈仲庚读苏轼的诗词,满眼是“大江东去”的豪放;但苏轼的人生却是大起大落,特别是晚年被一贬再贬——苏轼的创作风格与人生经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缘由何在?读一读苏轼在湘桂古道上所写的诗词,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何谓“东坡气度”,并找到其中的缘由。绍圣四年(1097),苏轼兄弟同时被贬,苏辙被贬雷州,苏轼则由惠州再贬儋州。苏轼将家人留在惠州,仅带小儿子苏过南下,到梧州才听说苏辙也被贬,一家人刚过梧州。苏轼担心弟弟想不通,作了一首诗托人追送给苏辙。诗题很长:《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将追及,作此诗示之》。全诗共16句,后8句为:“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琼州与雷州虽然隔着云海,但能让兄弟隔海相望,也算是皇上圣恩了;尤为重要的是,平生读书求道,修身养性,岂能以“穷达”为意?!苏辙接信,在藤州等待,兄弟相见甚欢,并无凄苦之状。就苏轼自己而言,确实做到了随遇而安,将海南作为“吾乡”。到海南后,“首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在儋州,苏轼曾写到自己的“三无”之状:“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意,且看他的《独觉》:“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他在儋州的生活虽有“三无”之苦,但他的心境确实很平和,因为他已经将人生的“风雨”与“天晴”视同为一,所以能悠然自得,泰然处世,豁达地对待一切。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诏苏轼廉州安置,苏辙移居永州。是年六月,苏轼离开海南岛时作《渡海帖》:“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他把自己当作了儋州人,出生地四川反而成了“寄生地”,这不是通常意义的“日久他乡即故乡”,而是要将“他乡”与“故乡”视同为一;更进一步,人生的“生、死、梦”也可以视同为一。这就是“东坡气度”——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苏东坡到达廉州,住在清乐轩,虽只两个月,却写了《雨夜宿净行院》《记合浦老人语》等诗文。其《雨夜宿净行院》云:“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虚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早就不在意“名利场”的苏轼,自然也不会在意生前身后是否“凄凉”。但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东坡亭。民国元老马君武为东坡亭撰写了一副长联:“两朝政绩,一代文宗,人间威凤祥麟,浩气岂随春梦去;白浪珠江,绿波南浦,海角蛮烟瘴雨,谪星曾感夜光来。”此联气势磅礴,组句精雅,上联突显出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下联讲述苏东坡的宦途行踪,将苏东坡比作“珠还合浦”中的夜光珠,其评价可谓切中肯綮。同年四月,朝廷再授苏轼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苏辙岳州居住。诏书在八月到达廉州。苏轼于是乘木筏溯南流江北上,经博白、玉林,到北流县,再坐竹筏,沿圭江即北流江而下到藤州。苏轼与藤州似有不解之缘,被贬去海南的路上,在此与弟苏辙相会;遇赦而归的路上,又与老朋友相见。在藤州东山的浮金亭里,苏东坡与藤州太守徐畴元把盏言欢,身旁,是他们各自的儿子。早已练达于山水的苏东坡,难掩对东山美景及与朋友相聚的欢喜,情之所至,挥笔而就《浮金堂戏作》一首:“昔与徐使君,共赏钱塘春。爱此小天竺,时来中圣人。松如迁客老,酒似使君醇。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江月夜夜好,山云朝朝新。使君有令子,真是石麒麟。我子乃散才,有如木囷轮。二老白接篱,两郎乌角巾。醉卧松下石,扶归江上津。浮桥半投水,揭此碧粼粼。”人生际遇,几番起伏,几多波折,一切都付与笑语轻谈,竟似叙着他人之事;闲话家常,共叙天伦,对酒当歌,对月赏景,一位旷世奇才,垂垂老者,在飒飒秋风里,就着一轮明月,将几多豁达,几多温情,一并留给了这寂寂小亭。于是,“东山夜月”便在瞬间凝固,成为永久的“藤州八景”之一。藤州景色虽美,但毕竟不能久留,告别友人,苏轼乘木船入西江,九月抵梧州,雇舟溯贺江北上,转“永州安置”。苏轼在永州,曾游火星岩、百家渡,均有诗作留下。且看《百家渡》:“百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欲因秋月望吴云,遥看北斗挂南岳。一梦愔愔四十秋,古人不死终未休。草舍萧条谁可语?香风吹过白蘋洲。”此诗所描写的永州景色,正与苏轼此时的心境相契合。特别是“一梦愔愔四十秋”,正是苏轼官场经历的总结。苏轼22岁中进士,接着便因母丧守孝3年,25岁步入官场,写此诗时64岁,虚岁恰好是“四十秋”。但苏轼并不消沉,“青山上下猿鸟乐”“香风吹过白蘋洲”,诗中虽然有一丝淡淡的愁绪,但总的格调是开朗、豁达的,这正与苏轼的一贯风格相一致。是年十一月,朝廷又诏苏轼复任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于是再度北上到达常州,游金山寺,看到了自己的画像,留下了一首“绝命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自我总结,也是自我解嘲,更是自我否定——否定的不是“平生”,而是“功业”。正因为超脱了功名利禄的羁绊,所以才有了精神自由、“东坡气度”,创作上才能“豪放”起来,并开创出“豪放派”一脉词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卒于常州,享年65岁。南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这在古代文臣的谥号中,是仅次于“文正”的第二等级,有“大功”者才能获此殊荣。尽管苏轼全盘否认了自己的“功业”,但后人却对他的“功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