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政
三峡人家,国家5A旅游景区,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横亘灯影峡两岸。其依山傍水,风景旖旎,融巴楚、土家和纤夫文化于自然美景之中,山水与人家化为一体,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三峡文化。其包含水上与山上人家,拥有灯影石、明月湾、巴王寨、石令牌、纤夫船和龙津溪等众多著名景点。
乘坐舟船抵达三峡人家入口,拾级而上,行至月牙台,站于临江邀月亭之上,远眺长江两岸,群山连绵,峰奇峦秀,悬崖峭壁,绿树成荫。俯望长江,如同一条银色巨龙,奔腾而来,江中舟帆点点,仿佛漂泊在青山绿水之间。然而长江在此如遇天堑阻断,由北急转向东,迂回曲折,形似一轮弯月,因而被称为“长江三峡第一湾”。近观灯影台,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倒锥体、蘑菇状,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斜照时,其酷似唐僧师徒造型,惟妙惟肖,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仰望石令牌,如古代牌筏,高32米,重4000余吨,雄伟壮观,气势非凡,被称作“中华第一神牌”。
沿台阶蜿蜒而上,便来到山上人家——巴王寨,四周树木林立,翠竹如海。穿过茶马古道,曲径通幽,尽头便是首领宫殿——巴王宫。整座山寨均为吊脚楼,依山而建,临水而居,檐角高翘,曲廊盘绕,大多以石块和泥土、用巨石和原木建造而成,陶坊、石磨、伙房、马厩和铁匠铺等古老的农耕用具一应俱全,戏台、憩息亭等娱乐休闲场所应有尽有。整体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房间陈设等无处不展现着巴楚民族迥异生活和辉煌过去。
村民以长江为天堑,独居深山一隅,与外界阻断,与文明隔绝,自成体系,自给自足,过着恬静隐逸的生活。然而,当现代文明传播到巴楚人家时,巴人部落则实现了华丽转身,融入当代生活,巴楚文化随之走向没落,沉于历史。而今,山上人家仿造古代建筑风貌,虽为赝品,却在传承巴楚文明,再现昔日繁华,彰显巴楚独一无二的文化气息。只有走近巴王寨,才真切感受到巴人部落的农耕与传奇,感受历史悠久的巴楚文化。
从巴王寨出来,下行至长江之滨,远远望见几艘破旧帆船停靠岸边,这就是纤夫之舟。在建造三峡大坝之前,长江有巫峡、西陵峡和瞿塘峡三大峡谷,而西陵峡峡江路段最为险峻,沟壑众多,水流湍急,古代船舶航行至此,犹如要闯过一道道鬼门关,只能依靠纤夫拉着帆船蹒跚前行,或三五成群,或十之八九,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船工们为了战胜急流险滩,创造出了具有峡江特色的船工号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虽不如音乐动听,却令船工铿锵有力,踏步前行。自从诞生了船工号子,即便地势险峻,也无法阻止船工们的步伐。而今,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船工与号子已退出历史舞台,只留存在记忆中。江边依然停靠着舟帆,意在重温历史,再现沧桑岁月,突显峡江人战险滩斗恶浪的勇敢与豪迈,表现坚强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决心。
当走进幽深静雅的龙津溪,抬首观看,群山叠翠,林木繁茂,翠竹修长。清泉环绕,溪水碧绿,清澈见底。古帆船静泊水中,幺妹站立舟头,身穿民族服,手持小红伞,轻盈含笑,仿佛船于水中行,妹在画中游。溪边少女身着民族服装,微微低头,面带羞涩,挥舞着棒槌清洗衣服,偶尔陷入沉思。乌篷船安静地泊在水中,虽破败不堪,却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水面上悠然的渔家正在撒网打鱼,吊脚楼掩映在翠绿之中……古桥之上,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头戴民族帽,阿哥吹着情歌,笛声悠扬,阿妹唱响民曲,歌声嘹亮,情歌对唱,情深意长。翠竹、碧水、古桥和吊脚楼融为一体,帆船、靓仔和幺妹点缀其间,倩影如天仙,歌声似天籁,云雾袅袅,情侣依依,仿佛构成一幅绝美山水画卷,亦再现了溪边村民怡然自得,原始古朴,展现土家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此情此景让人如痴似醉,如梦似幻。
三峡人家,以长江山水为舞台,以巴楚民族生活为背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造就了独特的三峡文化,但随着时代发展,其走向了落寞,淡出了视野。而今,智慧的三峡人结合先辈文明,重新塑造与包装,打造全新视觉盛宴,再现巴楚人独特的山水田园。游人仿佛徜徉于山水画廊,步履在人间仙境,探究巴楚文化,欣赏山水风情。今日,三峡人家已是长江上游一颗璀璨明珠,其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峡江风情正吸引着八方游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