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当代,工匠精神有着其时代价值,汲取工匠精神中的有益养分,在合适的范围大力提倡,能够改进产品、擦亮品牌、提升员工。
有助于提升产品品质
工匠精神的倡导,可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克服浮躁心理,潜心研究和认真打磨产品,把产品品质至少提升到稳定和实用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有能力的企业继续孜孜不倦地追求细节和完美,达到同行所无法匹敌的卓越。可以说,工匠精神是现代制造业的灵魂,是高品质产品的保障。
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
工匠精神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包含咬定目标不放的简单、一条路走到黑的坚持和把事做到极致的认真。工匠精神的倡导,有利于鼓励员工认真做事,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在既定时间和成本投入下,用智慧劳动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工作。
有助于低成本营销产品
强调工匠精神是几乎不费什么成本的营销方式。在产品品质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强调工匠精神就等同于为自己的企业打call,为自己的产品代言,有助于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扩大市场份额。
哪些情形适合提倡工匠精神?在拼质量、拼口碑的行业,必须大力传播匠人文化,鼓励一线工人心无旁骛地用心做好产品,以精湛的品质赢得市场的青睐。
高精度行业
有些行业,顾客天生追求高品质,比如医疗服务、美容产品、精密仪器仪表、发动机配件、航天航空材料等。因为涉及安全、健康,产品质量和性能差一点都不行,差不多就是差很多。这样的行业,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督促工人认真做事,不取巧、不将就,产品不达标绝不交货。
小产能企业
那些受产能限制产量小的产品,不可能靠薄利多销取胜。相反,走精品路线把产品做成奢侈品是上策。比如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他的寿司门店只有10个座位,但他在质量上下足了功夫,声称买最好的米、选最好的鱼、用最好的锅,展现最好的厨艺,并根据顾客的性别和喜好微调口味。最终,小野二郎把寿司打造成了高端产品,据说最低消费三万日元起。如果这个店走大众化品质路线,微薄的利润就不足以支撑门店生存。
强竞争性行业
强竞争性产业有两大特点,即厂商众多、产品差别小。企业只有用心打磨产品,做优品质再提升价格,让自己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方能杀出一条血路。质量决定生死,就是针对强竞争性行业而言的。
奢侈品行业
奢侈品之所以是奢侈品,主要原因是产品从外观到品质再到品牌都能逐一体现它的“最高级”。奢侈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少数社会精英群体,它和追求高性价比的普通产品刚好相反,奢侈品的生产者要近乎不计代价地追求产品的高品质。能出得起天价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对奢侈品本身是非常挑剔的,因此,极致的完美是奢侈品在市场上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工匠精神,打造不出奢侈品。
如何在合适的行业培育工匠精神?
尊崇工匠之才——厚植工匠文化
企业厚植工匠文化,为追赶超越汇聚一流工匠。一要尊重劳动,扭转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一线人员不如管理人员的认识偏见,给予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足够的社会尊重;二要崇尚技能,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提升的通道;三要鼓励创造,建立完善的激励措施,鼓励用创造性劳动改进工艺。政府也要行动起来,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居住等困难,还要给有经验的老工匠发放稳岗补贴,鼓励他们坚持钻研工艺。
锤炼工匠之器——提升操作技能
实施企业品质管理工程和工匠成长工程,把产品做到极致卓越。一要严格制定作业标准规范,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量化管理、精准化制造,使产成品不因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的生产者呈现不同的质量差别。二要广泛开展劳动技能大练兵,以赛促练、以赛促进,正向激励或反向倒逼职工提升业务技术。三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工匠培养制度,比如德国的技能培训制度和日本的代际传承制度,把职业教育办到岗位上,以结对帮扶、操作师工作站等方式传带新人,帮助一线职工提升操作技能。
涵养工匠之心——提倡深度工作
不管企业的产品质量要达到何种等级,深度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宝贵文化,它既包含着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又包含着打造精品、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但深度工作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养成内外兼修,即外练筋骨皮,从外部营造让工匠专注工作的有利环境,内练一口气,从自身下功夫,把工作当作一种修行,调动全身的精气神专注工作。总之,深度工作就是减少职员浮浅工作的消耗,唤醒企业的匠人之心,让每个人在专注的领域取得不可复制的惊人成绩。
宣传工匠之魂——推介产业产品
营销工匠文化,就是讲好企业和产品的故事,具体从两方面着力:一是精选故事的内容。重点诠释企业对产品品质孜孜不倦的追求,细致刻画工匠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准确传达企业家对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二是慎选讲故事的形式。要体现特色,要选择合适本企业、本产品的一种或几种宣传形式,全面提升消费者对企业、对产品的关注度和好感度。
(作者单位:中共荆门市委党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