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丰富的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处处充满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毛主席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毛主席一生嗜书不倦,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与书为伴,尤其喜爱文史古籍,一部《二十四史》他反复阅读了24年,《资治通鉴》他看过17遍。他不但勤于读史,而且善于评点,从中汲取营养,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匡时济世。毛主席阅读和批注过的诗词曲赋有1590首,他对古典诗词烂熟于心,能信手拈来。因此,他善于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反映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他大量借用、化用历史典故,并赋予新的寓意,将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实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浪漫豪放和自信的诗风。
毛主席诗词是“两结合”的经典。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倡导,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这就是毛主席提倡过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两结合”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结晶,是一个经典的理论命题。实践证明,具有生命力的、崇尚美的、向善向上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结合比较好的产物。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要直面时代和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去抒写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创作活动;所谓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在现实中发掘出真善美,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让人民看到光明未来。毛主席诗词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比如他对战争、战场的描写,并没有直接写战争残酷血腥的一面,而是用“两结合”方法透过战争场面转化出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水是那样冰冷刺骨,他却用了个“暖”字,大渡桥上的铁索被敌人烧得通红,他却用了个“寒”字。这不是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是什么?又如“战地黄花分外香”“敢叫日月换新天”“乱云飞渡仍从容”等,都体现出毛主席用“两结合”来观照生活,既现实又浪漫,从而激发了自信心,展示了真善美,传播了正能量。
毛主席诗词有着极强的精神感召力。毛主席诗词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历程的缩影,反映了特定时期历史风云和时代精神,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同志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用诗句“倒海翻江卷巨澜”“雄关漫道真如铁”高度概括了毛主席一生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盛赞他面对困难险阻始终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还比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意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革命英雄主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美丽向往等等,都表现出毛主席深厚的爱国情怀、执着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出毛主席诗词丰富的革命文化,有着极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毛主席诗词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毛主席诗词最本质的特点是人民性的文化立场。他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曾对孔孟之道及柳宗元、王夫之等的古代唯物论,吴承恩、曹雪芹等的民主文学,都进行过系统而精辟的考析。这些考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哲学、文学、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人民性内容,充分反映了毛主席对传统文化中人民性的理解。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征程中,毛主席更是强调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因而他的诗词始终是来自于人民、立足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主席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可以看到,毛主席的诸多诗词都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他以满腔热情讴歌人民、赞美人民,关注人民的生活、劳动和疾苦,如《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长征》《西江月·井冈山》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人民至上是毛主席诗词的主旋律,是毛泽东文化观的基础与核心,体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
毛主席诗词是诗的历史,是历史的诗。它既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又生动体现出文化自信。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毛主席诗词,会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地位和价值,从而努力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通联: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