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4月1日起,静态扫码支付限额500元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阅读提示: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人们无论吃饭、唱歌、打车,还是到便利店购物,在结账时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完成付款,省时省力。不过,条码支付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为了防范和降低条码支付的风险,人民银行发布的相关条码支付新规,将于4月1日起施行。根据新规,手机静态扫码支付每天不能超过500元。到底什么是静态扫码支付?又会给咱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

使用手机扫码支付,已经是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现如今人们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是手机是一定要带的。不带手机,你拿什么扫码付钱呢?

据调研公司益普索调查结果显示,中国77%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在全球位居第一位,其中2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出门只带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现金,14%的人已不再携带任何现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3亿,在手机上网用户中的渗透率达90.8%。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当于美国的11倍。

静态扫码、动态扫码有区别

扫码支付在方便的同时,也暗含着安全隐患。以大家常见的静态扫码为例,即商家收银台前摆放的二维码牌,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京东、百度、苏宁支付等等,我们在扫码支付时,其作为一种可以完全暴露的图形载体,通常显示在各种媒介上,包括印刷材料或者是网页界面,可以长期有效,但是易被篡改或变造,易携带木马或病毒,目前已经出现多起静态扫码被盗刷事件。

为了防范静态扫码被盗刷而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

去年年底,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指出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为D级,无论使用何种交易验证方式,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新规从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规范一经发布,便有部分消费者担心额度太少,其实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所谓静态扫码支付即为消费者扫描商家提供的打印在纸上的二维码来完成支付,若消费者当日静态扫码支付消费额度已达到上限,还可以使用动态扫码支付,即消费者在支付宝页面上点击“付款”,商家通过扫描这个付款码,就可完成支付。或者消费者也可以在微信页面右上角点击“+”,再点“收付款”,即可实现动态扫码支付。因此,支付宝静态扫码支付限额并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还可提升支付的安全性。

相对于静态扫码支付来说,动态扫码支付的安全性更高,它的风险防范能力分为A、B、C三级,其中A级安全系数最高。且越安全的动态码,交易限额越高。静态扫码支付的风险最高,在人行划定的风险等级体系中为D级,限额也最低。

据人民银行荆门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科科长汪远权介绍,新规将扫码支付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动态扫码分为3个等级,而静态扫码的风险防范能力最低,为D级。其中,风险防范能力达到A级,即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可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限额;风险防范能力达到B级,即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风险防范能力达到C级,即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具体来说,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动态码,风险防范能力为A级,可以由银行、支付机构与客户通过协议自主约定单日累计交易额度。

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注:如指纹、密码等)进行验证的,风险防范能力为B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最高为5000元。

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动态码支付,风险防范能力为C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最高为1000元。

看紧钱袋

个人账户分类可别忘

为了保障人们办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小额消费缴费业务时资金安全,人民银行可算是操碎了心。除了规定静态扫码支付和动态扫码支付限额外,人民银行还一直在推动所有的商业银行做一件事,即个人银行账户分类。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8〕16号,以下简称《通知》),为当前移动支付发展及支付风险防范等工作再一次指明了方向。

《通知》以落实账户实名制和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兼顾安全和效率为目标,按照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相协调的管理思路,从便利Ⅱ类、Ⅲ类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着手,重点推广使用Ⅲ类银行账户,充分发挥银行账户在小额便民领域的功能,有效实现个人银行账户风险隔离,切实保护群众资金安全。

简单而言,《通知》重点就在满足反洗钱、反诈骗要求的前提下,放宽Ⅲ类账户的使用限制。依据2016年人民银行(银发〔2016〕302号)《关于落实个人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目前个人银行账户可分为Ⅰ、Ⅱ、Ⅲ三类账户。其中,Ⅰ类账户是全功能大额账户,Ⅱ类账户可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及限定金额的消费等,Ⅲ类账户主要用于网络支付,只能进行小额消费和缴费支付。

依据该《通知》要求,Ⅲ类账户余额从1000元提升至2000元。据测算,2017年银行卡跨行交易(剔除房产、汽车、批发、投资理财等大额消费行业类别)单笔2000元以下的笔数约占81%,提升Ⅲ类账户余额上限至2000元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日常小额支付需求。也允许银行向Ⅲ类账户发放本行小额消费贷款并通过Ⅲ类账户还款,鼓励银行基于Ⅲ类账户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设计和功能组合。Ⅲ类账户消费和缴费支付、非绑定账户资金转出等出金年累计限额从原10万元下调至5万元,能更好地平衡安全和效率的关系。

因为Ⅲ类账户不需要身份证明,为防止被不法分子冒名开立,用于转移电信网络诈骗资金的风险,《通知》将Ⅲ类账户消费和缴费支付、非绑定账户资金转出等出金日累计限额从原5000元下调至2000元,年累计限额从原10万元下调至5万元,通过控制Ⅲ类账户支出额度,确保风险相对可控。规定非面对面线上开立的Ⅲ类账户通过绑定账户入金后,才可接受非绑定账户入金,以此方式确认绑定账户实际控制人与Ⅲ类账户开立人为同一人,防范不法分子通过获取他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后冒名开立。

总而言之,大家在享受网络支付、扫码支付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请及时更新个人银行账户分类,按照人行规定使用Ⅲ类账户进行支付结算。在扫码支付时,尽量让商户扫你手机上的支付码,而不是你去扫商户的静态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