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荆门一医始终恪守“科技领先、服务无限”的主题理念,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大做强优势学科,通过重点学科的带动,提升医院各专科的医疗技术水平,推动了区域内医疗机构专科的发展。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登荆门一医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巡礼专版,让您一睹这些在各自领域具有较高医学技术水平、受到业内肯定的科室的风采。
本报记者
张爱华
通讯员
易军
伍忠梅
人体的骨骼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骨骼强壮,人的生命才有力量。在荆门一医有着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常年与脊柱疾病、关节疾病、骨骼创伤、先天畸形等各类骨骼疾病打交道,摸索出这类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在他们的巧手施治下,一例例患者“脱胎换骨”,重拾健康。它就是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荆门一医骨科。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荆门一医骨科已形成四个亚专科体系,即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小儿骨科、显微手足骨科,四大亚专科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荆门城区及周边百姓的骨骼健康保驾护航。
微创领域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各类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创伤小、不留疤痕是人们对手术最基本的要求。为此,荆门一医骨科也在进行相关的探索。
2005年、2008年、2013年,脊柱外科先后在全市率先独立开展了经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经皮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形术、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骨关节外科开展的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已成为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标准术式,术后患者痛苦小,能早期锻炼,优点明显,相对于传统手术方式,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该技术于2006年在关节外科开始实施以来已开展800余例,通过术后追踪回访及回顾性研究,其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
创伤小儿骨科可开展创伤后人工髋膝肩关节置换术、断指(肢)再植术、四肢毁损伤的保肢治疗及各种复杂皮瓣移植修复术等大型手术。
显微手足骨科先后开展了“断指再植”“多指再植”“组合组织皮瓣游离移植”等手术。“断肢再植”技术比做绣花活还要精细,每一台手术都堪称一次完美的表演。目前,科室可以行0.5mm以下的趾-指血管吻合,通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完全能够做到对吻合指动脉弓以远的分支血管,再植成活率100%,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近年来,显微手足骨科将传统的手指再植不断改良,追求手术的高度精细化,成功开展了“指尖再植”新技术,此项技术对供区组织损伤小,手指逼真,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创新才能内生动力,虽然骨科各亚专科在多项手术领域已达省内领先水平,但他们仍在追求更精准手术之路上探索着。
舵手领航专科实力日益强大
荆门一医骨科成立于1976年,至今已有42年的历史,如果要赋予他年龄的话,那么科主任叶正云见证了他从幼年一路成长为壮年的历程。
1984年,叶正云被分配到荆门一医工作,当时医院的骨科整体水平与国内甚至省内医院骨科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亟待走出去学习外地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经验。1991年至2001年十年间,作为科室骨干的叶正云先后被派往武汉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骨科技术,个人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回院后,他带领科室着手开展了多项骨科新业务、新技术,为骨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992年,微创技术被引入医院并在普通外科等领域不断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促进了骨科手术技术改良的起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荆门骨科资深专家、荆门一医前骨科主任帅克宁便在科室开展了微创、显微外科技术。1997年,医院骨科开始全面涉足微创技术,使这一技术真正在骨科普及并造福于患者。2003年起,叶正云继续开启外出学习取经之路,经过在上海长征医院、南京中大医院、重庆新桥医院、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等国内知名的骨科医院进修学习,他将骨科及脊柱外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诊疗技术带回,医院的骨科诊疗水平与国内的知名医院迅速接轨。
临床医学学科亚专业的划分,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专业技术走向深入、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共识。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沉淀,荆门一医骨科开展的多项技术走在了全省前列,具备了细分专业的基础。2013年,医院将原来的三个骨科病区细分为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小儿骨科、显微手足骨科四个亚专业,并相应设置病区。目前,四个亚专科共设置病床数148张,实际开放床位200张,科室年门急诊量35000余人,年出院人次6000余人,年手术量3300余人次。
目前,骨科各亚专科均有多项技术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要求开展的技术项目科室均可独立完成。
精湛的技术是科室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周边地区不少患者慕名前来求医,近三年科室疑难重症病例人数直线上升。
领先技术倾情造福广大患者
人体常见部位骨折(四肢、脊柱)、上颈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畸形、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髋、膝)、颈椎病、骨与关节感染、骨肿瘤、小儿骨科疾病等,在荆门一医骨科都能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脊柱外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其中一部分病人随着病情的发展,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全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等,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的髓核摘除逐渐转向微创化,经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是微创方法之一。
医院骨科于2005年开展经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该技术利用微创通道接上监视器,整个手术通过1.8cm皮肤切口,在工作通道内镜下操作,摘除髓核,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这一技术在2010年被评为荆门市科技成果(国内先进)。
随着人口老年化,骨质疏松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严重者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以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卧床休息、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但对于骨质疏松的病人来说卧床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理是相悖的。经皮椎体成形、后凸成形术是一种通过椎弓根穿刺、置入通道至椎体内、注入高强度骨水泥,达到增加椎体的强度,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快速缓解疼痛的脊柱微创技术。2007年,荆门一医骨科开始应用该技术,至今已完成400余例手术,通过随访,患者术后腰背痛缓解率可达87%,绝大多数老年患者恢复到基本生活能够自理的状态。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能使患者早期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在解决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目前该技术已在荆门一医骨科临床广泛应用。
一项项新技术的推广,一例例手术的成功,代表着荆门一医骨科的水平和实力。如今,该科室在骨科疾病治疗方面正向着微创化、个性化、精细化迈进,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着站起来、健步走的梦想。
如果说精湛的技术是荆门一医骨科前行的主体,那么先进的设施设备则是科室腾飞的双翼。2005年,科室购置了美敦力—枢法模第3代椎间盘镜手术系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至今已完成近千例手术。经十余年的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达93%,该椎间盘镜手术系统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外,还具有复发率低的优点。
除椎间盘镜,科室还引进了超声骨刀、椎间孔镜、膝关节镜、肩关节镜、C形臂、手术显微镜等,2018年科室还将引进术中三维C臂(术中CT),这些高精尖设备对科室业务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蓄积力量全力冲刺更高目标
人才是科室发展的根本,荆门一医骨科人才济济,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专业骨干1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储备骨干人才20余人。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叶正云是湖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湖北省骨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荆门市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荆门市首批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三届荆门市把关人才。关节外科主任王志烈、创伤小儿骨科主任石华锋、显微手足骨科主任吴小松均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属全市乃至全省骨科各亚专科领域的行业尖兵。
近五年来,科室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共引进博士3名、硕士7名,2名医生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科室每年还选派1至2名学科骨干到国外知名医院相关专业学习,选派2至3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内各大医院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学习骨科各专业的先进诊疗技术和治疗护理理念,并带回医院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同时,医院将重大项目的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瞄准学科前沿和热点,组建与学科发展方向一致的多个课题组,建立了一支临床和技术水平过硬、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造就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后备学术带头人。目前,科室承担着国家自然科研基金1项、卫生部课题1项,吴阶平科研基金1项,省级科研立项3项,市级科研立项3项,科研项目《腰椎间盘突出症纤维环修复临床研究》获2015
年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立项。
对重点学科发展,医院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近三年共对骨科投入经费近500万元,添置100余万元的专科设备,科室获专项资金投入120余万元。
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上升到理论具有更高的指导性,近年来,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科主任叶正云带头撰写科研论文。在叶正云的带动下,科室学风浓厚,近三年先后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临床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西南军医》《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各级各类专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8本,参编著作3本。科室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带教任务,三年来共带教学员100余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荆门一医骨科每年都要参加区域内三级医院重大会诊十余次,带领区域内医院在骨科建设上取得新的进展。
“‘十三五’期间,科室将致力于加强亚专科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及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临床技术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区域性骨科诊疗中心。”荆门一医对骨科作出了这样的远景规划。
蓄积力量是为了飞得更高、更远,我们期待着未来的荆门一医骨科,展翅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