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四心”后勤,当好教育发展的“先行官”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9月26日至27日,全省学校后勤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屈家岭管理区召开,省市部分领导及省内各市州学校后勤行家共百余人在荆门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后勤发展的计划,勾画后勤工作服务教育更快发展的美丽蓝图。我市在会上作后勤管理工作经验介绍。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充分说明了作为“先行官”的后勤工作之重要。

在战时,后勤保障可靠与否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古时,因断敌粮草而克敌制胜的战例也举不胜举。所以,军队至今还设有重要的总后勤部,并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了给部队培养高级后勤管理人才,军队还创办了专业化的高等院校……

与部队后勤工作一样,学校后勤也很重要。学校后勤工作管理着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是一个“小社会”。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后勤工作人员的职责则是服务育人。我市教育要快速稳定发展,学生要健康成长,学校后勤工作责无旁贷!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四心工程”为抓手,推进学校后勤常态化、规范化、生态化、人性化管理,全面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平安放心”

后勤保障常态化

后勤工作做的好不好,首先是看安全到不到位。

我市突出抓好“放心食堂”建设,努力让学生吃得放心。坚持实行学校食堂“五员”(技能炊事员、营养指导员、伙食评判员、价格监管员、卫生监督员)工作制度,让“五员”参与到食堂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对学校食堂实行全方位、全体系的卫生指导与监督。坚持实行学校食堂管理制度,编印《荆门市学校食堂管理操作手册》,统一下发到各学校,对学校食堂实行统一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实行学校食堂评议制度,各校聘请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等担任“质量评判员”,将评议结果在校务公开栏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开展“明厨亮灶”和师生“同吃一锅饭菜”等活动,把食堂办成学生、家长、教师满意的“放心食堂”。经过几年创建,全市中小学校现有省A级食堂26所,省B级食堂104所,市级“放心食堂”185所,所有学校食堂均取得了餐饮服务许可证。

突出抓好校车安全管理,努力让学生上下学安全得到保障。严格准入机制,按照国家《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校车公司有关资质进行审批,通过公私合营、政府委托专营等方式组建校车服务公司,完善校车服务网络,加强对偏远乡镇、村组学生上下学服务保障,确保校车覆盖无盲区、无盲点。严格加强监管,构建校车安全“云平台”,实现校车实时监控,今年我市向省、市财政申报落实8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校车公司服务补贴。严格整治违规校车,今年,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共检查校车1049辆,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13起,查处不合格校车驾驶员11名、随车照管员13名,对相关人员全部进行了清退处理,确保了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

突出抓好寄宿制学生安全管理,努力让学生在校内过得舒心、安心。加强宿舍安全监管,全市所有寄宿制学校全部落实双陪寝制度,推进学生宿舍网格化管理。加强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均配齐配足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防止和减少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他伤、自伤事件。

我市还引入各类保险撑起学生成长保护伞,同时推进学校风险分散管理:加强学校风险管理人员宣传培训,建立保险经纪人顾问机制,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多方联动协调机制,提升校园风险综合服务能力;

全面规范校方责任险,推动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积极参加校方责任保险;推进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校车承运人责任保险工作,把学生商保建成学校风险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通过努力,我市基本建立了全覆盖、全主体、全方位、全天候的教育风险分散体系。

“管理精心”

后勤制度规范化

根据国家、省关于学校后勤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我市不断健全后勤管理制度。目前,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均针对师生食堂、学生宿舍、校园超市、实践基地等重点部位,物资采购、财务收支、安全排查、监督检查等重要环节,建立了标准化的制度体系,确保后勤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近年来,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学校食堂大宗物资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的意见》《校车应急管理预案》等制度,从制度层面补齐管理短板,强化了源头管理。

在中小学后勤管理中,特别是在有收费行为的服务性工作中,我市坚持符合政策、操作透明、信息公开、学生自愿、家长满意的原则,规范管理行为,不越政策红线,全面建设廉洁后勤。我市还编制了《荆门市学校后勤管理手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市还创新管理模式,借鉴外地学校后勤管理先进经验,对新建、扩建的中职、高中学校食堂,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分担学校后勤管理压力。对不具备开办食堂条件或食堂满足不了学生消费的学校,探索送餐、配餐制,让专业公司、专业团队承担专业服务。

“绿色赏心”

后勤环境生态化

校园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园。为了让学生在校园学得认真,玩得开心,我市大力推进校园绿化美化:以创建“绿色文明校园”为抓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校园。

市教育部门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投入9.8亿元,新建、改扩建教学及辅助用房3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9万平方米,食堂7.6万平方米,厕所1.6万平方米,浴室1502平方米,运动场60万平方米,围墙3.7万米;购置生活设施8万台/件/套,图书86万册,教学仪器设备75万台/件/套,全面改善了学校后勤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截至目前,全市已评选市级“绿色文明校园”35所,已创建省级“绿色文明校园”24所。

我市充分发挥后勤育人作用,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各学校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后勤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食堂、超市等服务窗口,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利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领绿色风尚。

我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引导新建学校广泛使用节能建材、节能灯具、节能灶具等节能设备,引导老学校逐步淘汰耗能高的旧设备,更换节能设备,推进节能降耗。2018年,全市学校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市龙泉中学被列为全国节水型试点学校。

“育人暖心”

后勤服务人性化

后勤管理与师生一日三餐、住宿出行密不可分,需要专业化、科学化服务。我市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抓培训、练技能,以推动学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提升。

全市分市、县、校三级,组织后勤工作人员培训,规范后勤服务工作标准,努力打造懂业务、精管理、善服务、会育人的后勤管理和服务队伍。近5年来,共培训后勤管理人员8000余人次,打造了东宝区“学生食堂炊事员技能比赛”等典型培训项目。

后勤服务还实行智能管理。我市结合中小学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学校后勤移动支付平台及网购服务终端等工作,实现食堂支付、超市消费等“一卡通”,助推后勤服务智能化,积极打造“便捷、高效、智慧”后勤。

同时,我市还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后勤服务品牌。屈家岭管理区依托农耕文化发祥地、中国农谷核心区的独特文化优势,大力实施“学农实践”教育活动,坚持校内文化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相结合,校内开发了一套读本、开设了一门陶文化课程、开展了一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爱农谷、爱家乡,人人会讲屈家岭故事、个个懂得屈家岭文化内涵;校外坚持整合中国农谷全域资源,构建以金色农谷为支点,以遗址公园、屈陶屈窑、桃花小镇等为基地的学农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我市还涌现了沙洋“家·后勤”、京山生态育人、钟祥和东宝蔬菜基地等后勤特色品牌,促进了后勤服务的个性化。

(吴兰艳

翁涛

卢瑶

文/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