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
阅读提示:
近年来,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埃斯顿机器人落户我市后,加快与我市本土企业对接,推动了我市“机器换人”的浪潮。
在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有两条生产线上的工人格外惹眼。他们吸稳玻璃,巧手上举,挪移翻动,熟练涂胶,重复动作,不知疲倦。这些特殊的工人是机器人,福耀原本需要6个人三班倒的涂胶生产线,被两台机器人取代。目前,福耀玻璃(湖北)还有两条生产线正在引进涂胶机器人,或将完全替代人工涂胶。
三年时间,这样的特殊工人密集现身我市各工业企业: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世龙化工有限公司、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尽管这些会七十二般变化的机器人身形不一,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埃斯顿家族”。
//
带双重使命而来
//
近年来,我市企业遭遇了越来越严峻的用工形势。普工、技工短缺,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行业企业几乎常年处于缺工状态。
2016年,南京埃斯顿与楚大机电、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合作,建立埃斯顿(湖北)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主营工业机器人3C抛光打磨、智能包装、玻璃柔性涂胶等业务。落户荆门之初,埃斯顿身上被赋予了双重使命:它既要成为引领我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枝新秀,又要为我市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机器换人,势不可挡。近水楼台,本应有得天优势,然而,埃斯顿机器人“应聘”不轻松。一些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尝试中,往往引入的是进口机器人。让本土企业相信“家门口的和尚会念经”,并非易事。
“从公司落户荆门到现在,我们为荆门本地企业量身定做机器人300台左右。原先的创新创业园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我们在高新区征地建厂,前不久刚刚搬了新家。”埃斯顿(湖北)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圣告诉记者。
带命而来,从新出发。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埃斯顿家族”不负众望,它是如何打开市场的呢?
//
享天时、地利、人和之便
//
政策刺激,本土开花。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我市对市内企业采购本市制造的机器人的,按比例给予补贴。各地各部门为本地企业产销对接牵线搭桥,自发成为“埃斯顿家族”机器人的代言人。
包联埃斯顿项目的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审计局,在对全区工业企业机器人需求进行摸底时得知,湖北航特的卡钳机加工生产线,用的是德国库卡机器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审计局把这一信息提供给埃斯顿,同时向湖北航特详细介绍埃斯顿以及我市鼓励企业采购本地产机器人的相关政策。
湖北航特和埃斯顿接洽后,双方技术人员多次试验,攻克技术难关,终于成功研发出一套优化生产线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制动钳机加自动化(机器人)线体对摩托车制动钳机加全过程的自动上下料并自动打标识,日产能达到1200件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
“试用半年,这款机器人能够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故障率也低。价格比进口机器人便宜5万至6万元,成本降了不少。而且,埃斯顿就在市内,售后服务更方便。现在,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有2台用的是埃斯顿的,今年还将引进8台。”湖北航特事业部副总经理苗壮评价埃斯顿为“荆门好邻居”。
与埃斯顿深入合作,荆门市楚大机电有限公司战略性布局机器人在日玻行业的应用,开拓性研发应用机器人在玻璃制品包装作业上代替人工重复性作业。目前,公司在玻璃成型冷端包装上的机器人应用包括标准瓶型码垛和非标准瓶型码垛。
出政策、强帮扶,政府搭台促对接;苦钻研、出精品,企业创业须自强。埃斯顿占人和之利。
//
机器人“花香墙内外”
//
政策外因起到的推动作用,仍然要靠产品品质说话。为了让产品达到客户要求,获得市场认可,埃斯顿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力量。
在埃斯顿,技术人员周颜红的外号叫“周福耀”。入职埃斯顿以来,周颜红就一直呆在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反复设计、研发、测试,参与改进方案。辛勤耕耘的硕果是甜的。福耀集团总部听闻福耀玻璃(湖北)的涂胶机器人后,表示难以置信,技术人员专程从总部带仪器过来测试机器人精度,方才信服。
本地自产自销、试点示范,埃斯顿机器人声名鹊起,在本地企业的应用由点到面铺开。外地企业慕名而来,“埃斯顿家族”走出市外。
湖北航特、楚大机电等企业,在和埃斯顿的对接中找到了新的契合点。这些企业正依托埃斯顿机器人拓展机器人的集成应用业务,把埃斯顿机器人推向外地,与埃斯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京山轻机集团与埃斯顿机器人开展战略合作,旗下多家子公司将埃斯顿机器人应用到各个行业。
福耀集团所有的子公司负责人在福耀玻璃(湖北)的车间观摩涂胶机器人后,产生了浓厚兴趣,邀请埃斯顿到福耀集团总部参观对接。
一家有女百家求,
“埃斯顿家族”带着它们的双重使命,越走越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