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理财也是如此。在经过春节的大开销之后,想要自己的钱包再次快速地鼓起来,投资人就必须在如此美好的春天做好这一年的理财规划。为此,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银行,为您一年的投资大计提供参考。
银行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超5%
“最近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收益大多可观,春节后前来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日渐增多。”3月2日,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说。春节后货币市场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利率出现下行趋势,不过人民银行总行连续多次巨额人民币逆回购,导致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可能性不大,银行理财收益率也随之渐涨。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上周(2月23日—3月1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共3350款,创近一年最高水平,较上上周大幅增加了2513款。发行量大增的原因比较简单,受春节长假影响,上周发行量大增,长假结束之后,投资者理财需求增加,银行补发了大量理财产品。从不同期限理财产品来看,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100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9%,3—6个月理财产品111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2%,6—12个月理财产品1032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1%,12个月以上理财产品171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4%。
理财收益率上升,自然会带动理财产品的火爆,不少银行的新春理财产品一推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记者发现,中国银行推出的搏弈睿选AMZYBYRX2018095,105天不保本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8%。早在募集期结束前,手机银行就显示该理财产品已售罄。“逢年过节,银行理财经理都会给我们推介一些专属理财产品,收益率比同类理财产品要高,买的人还挺多的,稍微迟点就没有了。”长期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许女士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以往分业监管的资管领域进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引导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趋于统一,简单而言,就是银行不再对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计算也由年收益率或者7日年化收益率向净值型发展。在“刚性兑付”打破,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后,习惯于购买银行保本保息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们,也开始接受符合新规的非保本理财产品。
银行结构性存款日益火爆
春节前,记者就发现不少银行开始推介结构性存款产品,节后银行方面仍在热推。由于收益率可观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但也有一部分投资者保持观望。眼看着保本理财产品日渐式微,结构性存款产品却顺势而为流行了起来。那么,银行结构性存款真的只是存款吗?投资者在购买时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元宵节期间,不少银行从业人员微信朋友圈内都在推介结构性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到底是不是存款?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结构性存款,是指在存款产品基础上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从而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较高预期利息的存款类产品。
目前,在荆门本地市场不少银行都将结构性存款产品作为主推业务进行宣传。记者发现,现在各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多是保本型,收益率比普通存款收益率要高,很多1年期产品的收益率达到4%,和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差不多。
采访中,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相比银行理财产品而言,结构性存款产品本金有保障,但是收益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它相当于外汇存款与金融衍生品的结合体,最初是由外资银行引入我国市场。结构性存款形式上与在银行存入一笔定期存款类似,但是这笔钱却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客户银行账户。银行将钱按比例分配,一部分是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资金,另一部分则是衍生品投资,以获取高收益。
结构性存款与普通存款有何差别?普通存款的利息是确定的,而结构性存款的利息是浮动的,产品实际收益水平不仅取决于存款利率,还与挂钩的这些资产价格有关。正是因为引入了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衍生品,所以结构性存款的利息要高于普通定存利息,但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最终要看挂钩标的物的价格。尽管如此,结构性存款的整体风险并不大,保本型的结构性存款本金部分纳入存款保险范围。从已发行的产品来看,现有结构性存款产品大多都是保本型的。此外,结构性存款一般有认购期,需要到起息日才能起息,而定期存款则是当日起息。
值得注意的是,从产品说明书内容来看,结构性存款将获得的是预期利息,而结构性理财产品是讲预期收益率。结构性存款本金投向的是银行存款,而理财产品的本金一般投向了低风险固定收益类资产,后者本金和预期收益都不在存款保险范围内。
银行理财也需擦亮眼
相对于股市、基金、保险等投资理财项目,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产品因风险低、收益可靠而备受市民关注。但是,
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没有风险,也不是稳赚不赔。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切忌放松警惕,忽视了应该了解的风险。
在人们印象中,相比其他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相对偏低,但风险也并不高,一般来说,本金和收益都能如期拿到。正因如此,一些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就放松了警惕,忽视了应该了解的风险。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起点最低是5万元,一旦不慎买错,涉及的金额都非常庞大。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尤其需要看清其中的风险,切实做好自身防范。
理财产品是否合规,投资者可以通过查证辨识。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售普通个人客户理财产品时,须在宣传销售文本中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客户可依据该登记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信息。中国理财网是经银监会同意的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集中披露的门户网站,是全国唯一可查询验证所有理财产品是否合规的网站。投资者可根据个人偏好筛选理财产品,查询商业银行出售理财产品的登记编码。今年网站内容继续丰富、用户体验进一步优化,广大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理财网随时查看预售、在售、存续的一般个人类理财产品信息并进行产品对比,也可输入完整精确的产品登记编码或产品名称查询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有效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
除了查询编码,市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还要注意“双录”。按照银监会的规定,银行需要在销售专区内配备录音录像系统,对自有理财和代销产品销售过程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所以,如果有工作人员在摄录死角向你推销理财产品,就得多加留心了。
此外,市民购买理财产品时还要仔细看合同公章。如果是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合同上加盖的是理财业务章。如果是大额存单等存款产品,客户拿到的回单上加盖的是储蓄业务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