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铜为鉴,自知者明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前不久,某位老师授课说到镜子与窗户的区别时很激动,她说:窗户和镜子唯一的区别就是镜子玻璃上镀了薄薄的一层银。可就是因为仅仅多了这一丁点儿银,人们却再也看不到别人,只能看到自己了。

说实话,这种硬要拿驴唇比马嘴,以伤害为目的的比较方法,有点像战国时期那个自以为是的船夫。秦国名将甘茂出使齐国遇到一条河有求于船夫,被调侃:“河水是个小的间隔,你自己都不能渡过去,还能到君主那里去游说吗?”甘茂忠厚,为此跟船夫大讲了一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窗户和镜子的共同之处在一个“明”字,最本质的区别也在“明”字。

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说窗户在于知人,镜子则让人自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明”。佛家先明自己,“明德”叫“自觉”。自觉后“觉他”,让所有人明“明德”就叫“亲民”,自觉觉他圆满,就是“止于至善”。从儒释道三家的“明”,我们看到了镜子对文明进步的贡献,绝不比窗户少。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就是这个道理。

2012年出版的《荆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华》囿于版面,一书只收录了10面铜镜。未录入的馆藏铜镜亦不乏精品。

古人以铜为鉴,“铜”乃铜镜。商代初年铸铜鉴,秦朝才开始铸造铜镜,从其艺术风格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荆门市博物馆陈列的铜镜不乏精品,不同时期的铜镜都镌刻着不同的时代特征。

战国铜镜,志在高远。如1986年包山楚墓出土的圆形漆绘铜镜,红黄金三色,一凤一凰间以卷云纹。1988年在十里铺砖瓦厂1号墓出土的“四山镜”,

四个山字为主纹。楚人其“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精神风貌一览无遗。

西汉铜镜,日月昭明。例如1974年在五里铺镇五里村西汉墓出土的日光镜,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1985年在团林铺镇2号墓出土的昭明镜,铭文:“内清而昭明,光()日月。”所谓“昭明”,有光明之义,其上所刻的“内清以昭明,光日月。”足以说明西汉王朝蓬勃向上追求光明的精神境界可见一斑。

东汉铜镜,祈福家人。如1973年沙洋农场砖瓦厂出土的东汉蝙蝠型柿蒂纹座连弧镜,铭文:“长宜子孙。”“生如山石。”

1976年曾集镇东汉墓出土的简化双夔纹镜,饰反向对称的直铭文:“位至三公。”

特别高调、刻意炫富的是1985年团林铺镇21号墓出土的张氏六乳兽纹镜,铭文:“张氏造镜宜侯王,家当大富乐未央。子孙修见居中央,长保二亲世世昌。为吏高迁带青黄。”

南北朝时期的袁氏神像龙虎纹镜比张家更加牛,铭文:“袁氏作镜真大巧,东王公,西王母,青龙在右,白虎在左,山人子乔,赤踊(松)子,千秋万岁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后来袁世凯复辟称帝,“千秋万岁”,不知是否与这一通铭文的鼓励有关。

上古的镜,是大盆的意思,名为监。“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说文》告诉我们,早先是以水为镜的。笔者又一次感叹农民语言的言简意赅,往往有来历。对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们通常会说:“去,打盆水照照自己。”一盆清水照容颜,最古老的镜子。汉字“监”的繁体字为“監”,

甲骨文为(皿,水盆)+(见,睁大眼睛看),唐兰先生在《殷墟文字记》中说:“监,像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此处的“监”读为jiàn,即古代的镜子,意思是:一人跪或站在一盆水的旁边,面对水照自己的容貌。

然而,出门拿个盆,“臭美”的麻烦太大了。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的制造水平已很发达,拥有了能映出自己的青铜制品,这就是“鑑”,简化为“鉴”。

“鉴”的出现结束了人类以水为镜的历史,

“监”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便引申为“监视”“监督”的意思。此处的“监”读为jiān。当然,古人的“监视”和“监督”很有境界,他们讲究自知之明,打盆水是为了照自己,

估计当时就算有“马列主义电筒”,也是先照自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甲骨文的“监”字,我们看到老祖宗很早就有唯美倾向,也看到了值得后人学习的自知之明。袁世凯的悲剧,就在于光知道《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而忘记了镜子本来的作用。

(作者单位:荆门市博物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