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新的春晚不怕吐槽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荆山樵

【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社会意识日渐多元、社会话语愈发嘈杂的当下,春晚对体现国家意志、整合社会思想、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春晚不怕吐槽,就怕停止创新。】

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走进亿万国民心中,被誉为“全球华人的年夜饭”,到今年已走过了35个春秋。央视春晚早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而不只是一档综艺节目。

今年的春晚节目把“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原则寓于百姓的语言和身边的故事中,好一个“新”字了得:题材新,故事反映新生活,很有代入感;阵容新,汇集海内外优秀演员;表达新,紧跟时代步伐。今年春晚力求推新人、出新意,据说首次登上春晚舞台的演员、歌手、舞蹈家等超过了50人,占演员总人数的1/3。主持人阵容也采用全新的组合方式,康辉、朱迅、任鲁豫、李思思、尼格买提在主会场联袂主持,为观众送上欢声笑语和新春祝福。此外,主会场舞美设计突出中国元素、民族符号和年俗装饰,雍容大气。四个分会场以不同地域实景为依托,在璀璨灯光的辉映下,群峰的嶙峋、大海的浩瀚、都市的华美、村寨的奇幻尽收眼底,使人顿生豪勇、大江东去让人追慕英雄之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类节目不仅阵容新、题材新,而且一扫以往个别节目耍贫斗嘴的庸俗气。如写留守儿童的小品,不仅有趣、给观众带来欢笑,而且反映了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出了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道理——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钱。打拼给孩子一个未来,但更应当给他现在。俄、美、英、法等国歌唱家一起深情演唱《我爱你中国》,是对中国深情的祝福,更是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诠释。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笔者不是内行,只能援引权威机构的评价来佐证上面的观点。新华网评论2018春晚:央视是在用这场晚会实力诠释什么叫“新年新气象”。从整体来看,节目内容和形式新颖好玩,会场布置喜庆时尚,创新的良苦用心处处得以体现,尤其在演员阵容的选择和搭配上,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国际表演艺术家的加盟,让舞台多了一道异国风景。2018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的节点,央视春晚携手人民群众,展示了迈向新征程的新思想、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人民日报评论2018春晚:狗年春晚精心、用心,让人耳目一新。少林与武当首次上演《双雄会》,刚柔并济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回归,为“一带一路”标定历史坐标;《提意见》要说实话、说真话,嬉笑间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无所遁形……

自有春晚以来,尽管央视不断改造和升级,但仍然年年都成网友吐槽热点。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发现今年吐槽春晚的人少了许多。“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应该看到,相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的喜好趣味在不断发生变化,审美水平大幅提高,简而言之就是口味更刁了,越来越喜欢“挑肥拣瘦”,也越来越擅长“挑三拣四”了。审美能力的提升,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如果观众的审美一味沉湎于旧套路,并不值得称道,殊不知有争议、有吐槽,才会有热度、有进步。可以说,正是春晚的“不完美”成就了春晚。在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社会意识日渐多元、社会话语愈发嘈杂的当下,春晚对体现国家意志、整合社会思想、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一届没有话题和热度的春晚难以想象。春晚不怕吐槽,就怕停止创新。观众能看出“不完美”,说明春晚的正面因素是主流,说明春晚够接地气,老百姓也能参与。对春晚吐槽要区别对待,有些吐槽也是群众另一种方式的正面回应,对这样的吐槽要欢迎,多提供槽点和吐槽平台。吐槽春晚并非坏事。据说春晚总导演杨东升每年都会专门在网上看网友吐槽。尊重网友的表达权,读懂网民的好恶,有利于工作改进。如果春晚剧组把吐槽当成改进的动力,春晚一定会越办越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