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通讯员
伍忠梅
余文
文/图
当下,随着材料科学、化学、基础生命学科等领域的蓬勃发展,骨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发展,新理论、新术式、新材料、新器械和辅助手段不断引入,骨科观念和水平有了新的飞跃。
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医疗团队在石华峰主任的带领下,继承和发扬医院老一辈骨科精神,在承袭前人衣钵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突破骨科创伤救治禁忌,拓展亚专业精细手术,引领创伤救治实现跨越发展,造福着荆门乃至更多地区的患者。
打造技术精湛团结协作效能团队
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科研能力强大的高学历医疗人才队伍。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6名,硕士生导师1人;护士15名。先进合理的学术梯队为临床、教学和科研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科主任石华峰,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是湖北省外科学会委员,省康复运动医学学会委员,荆门市“113人才”,全市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公共卫生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市腾飞法医司法鉴定所专家。曾先后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武汉同济医院进修学习创伤骨科、关节镜等,并多次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德国等国家及地区进行进修学习。在复杂骨关节疾病、重型创伤的抢救及手外科方向有较高造诣。
科室副主任丁凡,医学博士,骨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的从医经历练就了对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熟练的诊治能力,尤其擅长创伤骨科、足踝外科及骨肿瘤诊疗。
科室副主任医师范军胜,医学硕士,擅长手外科,在中医治疗骨科颈肩腰腿痛等疾患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谢辉,在我市多起大型车祸救治中积极发挥专业所长,因创伤骨科救援能力突出,2018年受邀参与荆楚理工学院省级科研课题研究;医学硕士胡寿勇,从事手足显微外科、创伤骨科多年,擅长复杂创面的皮瓣修复、四肢骨折创伤手术,尤其擅长断肢再植。还有硕士研究生黄文文、段东东,一批高学历成员成为科室发展的顶梁柱。他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用精湛的技术为一例例骨伤患者挽回了健康。
2018年2月,58岁的杨某从高处坠落,导致左踝疼痛肿胀活动障碍被紧急送入医院创伤手足骨科。经体查和辅检检查提示,杨某左距骨粉碎性骨折,左踝关节骨折脱位,侧距腓后韧带、左踝内外侧韧带损伤,左侧比目鱼肌、腓骨长短肌、拇/趾长屈肌损伤,左侧胫骨下段骨挫裂伤。这是一例复杂的骨外伤病例。经科室医疗团队术前讨论,决定为患者行微创下左距骨骨折、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左内踝三角韧带修复术,第二天手术成功实施,最终将患者骨折的踝关节及韧带修补完好,手术后第二天患者便能下地行走。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手术技术是服务患者的首要条件。近年来,科室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医护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每年都要选派医疗骨干到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重庆等地学习,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掌握创伤骨科相关新知识、新技术和国际新进展。目前三甲医院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所要求的全部技术项目在该科均能开展。
立足微创治疗革新创伤修复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因其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欢迎。随着国际上骨折微创治疗理念的兴起,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紧跟学术潮流,在全市率先推行骨折的规范化微创治疗,如微创接骨板接骨技术(MIPO)。该手术实现了创伤小、固定可靠、愈合率高、恢复快、皮肤软组织感染率低、可以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等骨折微创治疗优势。
据石华峰主任介绍,微创接骨板接骨技术是骨科手术中更精细化的术式之一,该手术可尽量避免增加骨折部位额外的骨和软组织损伤,通过远离骨折部位软组织窗口接近骨折部位,用复位技术对骨折断端进行操作,从而尽可能最小地减少对骨折部位的破坏,减少对骨折愈合的干扰,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疼痛。
他还介绍,微创接骨板接骨技术是创伤外科手术方法的进步,实施该手术前必须进行谨慎的评估,并制定周密的术前计划。术中,因为有限的切口暴露往往不允许手术医生直视骨折断端,操作中采用标准化的技术,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地依次逐步增加固定稳定性,十分考验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2017年10月,科室利用此技术为一25岁男子成功实施手术。
该男子因车祸导致粉碎性骨折。术前,科室医疗团队事先选择好手术入路,进而选择髁接骨板,将要植入的模板定位股骨近端和远端的切口位置,在皮肤切口后,分离阔筋膜张肌,掀起股外侧肌,避免骨剥离,经由肌肉下从近端切口到远端切口插入通道开通工具,沿通道插入塑型后的接骨板,根据术前计划安插进一块18孔的宽加压钢板,并进行螺钉固定,近端部分沿股骨侧面中线置入螺钉。通俗地讲,犹如家庭夏天防蚊时支蚊帐的做法——将支架穿插进事先预留好钻孔的蚊帐布内,避免了支架外露造成的不美观。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骨折愈合良好,骨痂形成。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伤肢能完全负重行走,关节活动度好,手术疤痕两端只有10厘米。
练就绣花功夫推广精细微创术式
现代化的精密仪器有效助推了临床手术的进步。为提高手术水平,近年来科室引进了多台手术显微镜、便携式超声波定位探测仪、G型臂X光机、骨密度测定仪、肌电图测定仪及上下肢CPM训练机等高精尖手术设施设备。
断指再植代表着显微骨科发展的新高度,这一高难度手术能否成功关键在血管能否接通。借助手术显微镜,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多年来开展了上百例断指(肢)再植手术。
2018年2月2日,45岁的患者朱某因机器操作不当,导致右手示中环指被机器压伤疼痛出血伴活动受限急诊入院。科室断指再植专家胡寿勇发现该患者右手示中指末节离断伤,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急诊入手术室行右手示中指末节再植术。在高倍显微镜下,历时3个小时清除污染失活组织,并行手指血管吻合术,术后给予了后续治疗护理,朱某离断的右手中指末节再植成功,患者手指完璧归赵。
近年来,科室除开展一般断指再植术,还相继开展了手指末节再植术、旋转撕脱伤再植术等高难度手术,并成功申报市级科研项目,标志着科室在显微手术的开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室如今正朝着继续完善重型及复杂复合伤救治流程,提高救治疗效进发。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哪个先到来。”这一网络名句用在创伤手足骨科收治的病人身上再恰当不过。2018年3月7日,21岁的谭某乘坐朋友的摩托车被同向行驶的大货车撞倒,被大货车拖拉受伤,致左腓骨下段及内踝骨折,左足、踝部软组织积气,多发软组织异物被送入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科室紧急为患者行左踝清创、骨折内固定、肌腱韧带修补术、撕脱皮肤修复术、人工皮负压吸引术,术后抗感染治疗。3月8日行左踝清创、小腿内侧经后动脉穿肢皮瓣转移、人工皮负压吸引术。3月22日行左足清创、取皮术,游离皮片移植术、人工皮负压吸引术。
为了保住少年的肢体,科室专家团队不厌其烦地为少年行左踝组织缺损复合手术,历经三次手术,最终修复创面,成功保住左下肢。
据参与治疗的谢辉医生介绍,此例手术最难的要数游离皮瓣移植术,通俗地讲就是“挖东墙补西墙”,患者谭某在车祸中肢体部分皮肤撕脱坏死,要修复坏死的皮肤就要给重新补上一块。手术中,需从患者大腿上取一块带血管的皮瓣,然后将皮瓣上的动静脉血管通过缝合,吻合到受伤部位的血管上,以“激活”整块皮瓣。从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技术在科室成熟开展多例。
未雨绸缪精细护理助力患者康复
创伤可由各种原因导致,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收治的多为由创伤引发的多发伤患者。
所谓多发伤是指一个以上的身体部位,如头、颈部和颈椎、面部、胸部和胸椎、腹部、腰椎、四肢、骨盆和外部组织如皮肤遭受创伤。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路径是独一无二的,迅速发现致命伤非常重要,瞬间的犹豫即决定了患者的生死。时间对于任何一个抢救多发伤患者的医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往往接诊30分钟内必须做好心肺复苏、抗休克、做好术前准备;明确哪些部位必须手术,哪些部位可暂缓处理,哪些可延期处理,断离肢体应迅速做好冷藏等。而在大规模人员骨折救治过程中,很少能事先做好准备,只有日常进行演练、资源维护、人员定期培训结合实践经验来确保救治成功。科室根据多年的救治经验建立《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应对大型骨折救治方案》以适应人员不断变化的救治环境,遇见多发伤救治时他们总是能准确发现致命伤并实施救治。
骨科多发伤患者抢救过来了并不意味着治疗过程的完成,其生存质量和功能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伤后的护理服务质量,这对科室的护理工作同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还要善于观察,看神志、面色、外出血情况,
配合医生查找可能漏诊的内部损伤,从而更好地处理患者伤情。”外科兼骨科护士长杨玉芝介绍说。
骨科病人一次手术相当于二次重生,患者术后的第一次至关重要,因此科室出台了患者术后第一次饮食指引:清淡饮食、流食、半流食、普食逐渐过渡。第一次下床指引:卧位至坐位,坐位至站位,站位至不负重行走,不负重行走至负重行走。第一次扶拐指引:单拐双拐、上肢下肢左右交替摆动的规律。同时制定人性化护理措施20余条,如开设便民箱,建立读书角,配备坐便椅,设立饮水区,为急诊病人提供体位垫及卫生纸,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代购日用品、代缴住院费等,为病人营造温暖、舒适的住院环境。
优质的服务换来了诸多的荣誉:近年来,科室多次被评为院级先进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区,多人被评为医院优秀管理者、十佳医生、明星护士、先进个人,一人被评为荆门市三八红旗手,一人被评为荆门市最美护士。
落实优质护理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承诺。在该科有一条硬性规定,那就是“四禁”“五多”:禁态度冷漠、禁作风推诿、禁接诊草率、禁诊疗粗心;多解释、多安慰、多理解、多温暖、多帮助。同时,科室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和定期效果评价制度,使三级查房、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各项工作得以落实,从而使医疗质量得以充分保证,科室的管理由此进入“法治”、有序的轨道,医疗服务质量节节攀升。2017年,科室年出院病人2000人次左右,三日确诊率95%以上,诊断符合率大于97%,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大于90%,整体护理率100%,病床利用率120%左右,甲级病案率大于95%。
强化科研重视教学引领科室前行
因为技术过硬,所以能被认可。2017年,荆门一医骨科及所属的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等四个亚专科再次被评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2018年3月29日,医院为骨科授牌。会上,同时表彰了10个院级新技术、新项目。
身为科主任,石华峰带头从事科研,承担了2012年荆门市级科研项目《早期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促进重度软组织损失的粉碎性骨折愈合进程研究》;科研项目《线粒体在压力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获2016年省级科研成果奖;他还参与了市级科研项目《切断部分动脉弓分支倒转行末节Ⅱ区断指再植的临床研究》。近年来,在石华峰的带领下,科室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卫生厅青年人才项目1项,参与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骨科专著2部、相关专著5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累计120余篇,其中SCI
3篇,获得市级科研立项6项、省级科研立项3项、国家专利2项。
科室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带教任务,三年来共带教学员100余人。同时,科室还承担了湖北民族学院教学基地教学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学,满足了来院实习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创伤外科工作特点,科室十分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增强了学生临床技能。目前,科室已培训湖北民族学院实习生研究生三批次100余人。
科室还加强与国内各大医院的学术交流,利用并拓展现有渠道,每年选派2至3名中青年技术骨干到国内各大医院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学习骨科各专业的先进诊疗技术和治疗护理理念,带回院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服务健康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将以此次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授牌为新起点,不断创新,大胆向前,将荆门一医创伤骨科II病区、手足骨科事业发展得更高更快更好,不断培养更多业绩突出的骨科人才,造福更多患者。”石华峰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