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鱼跃龙门产业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官章全

阅读提示:今年,全市水产工作按照“稳量增收、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突出特色显亮点,强化生态提质效”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渔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荆渔慧”——

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渔业平台

“打开手机就能显示养殖场的温度、光照等一系列数据。”3月16日,我市首个智慧渔业平台“荆渔慧”正式启用。在专家的讲解下,记者体验了如何用手机养鱼。

只要在手机上输入域名:jyh.gov.cn,就可以登陆到荆门市智慧渔业平台。养殖户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养殖场的生产情况,养殖场的数据采集系统会把实时数据传送到平台并进行比对,及时为养殖户提供预警,养殖户则可以遥控养殖场的各项设施,实现养殖网络化。

养殖可以通过手机操作,销售同样可以。平台中有各地的销售、加工信息,方便养殖户查阅、交易。各地渔业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鱼病诊断、新技术推广等服务,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流程。

“荆渔慧”是我市水产部门整合水产信息、渔业技术、质量监管、电子商务和信息查询5大管理服务功能,在全省率先建成的智慧渔业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生产过程可视化、数据传输实时化、操作控制智能化、病害诊断远程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五化一追溯”监管。可以为我市渔业行业提供资讯共享、资质认定、信用查询、服务推广、线上交易等服务,使优质企业、优质模式和优质产品能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推动整个渔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我市已有8个水产品养殖基地接入了平台。在智慧渔业平台的有效监管下,全市28个经营主体的44个水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漳河水产公司3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在农业部和省水产局4次对我市水产品随机抽检中,合格率均为100%,实现了连续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供给零事故。

零事故——

实现连续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

7月4日,天还没亮,湖北硕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丁桂鱼就被送到荆门市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在销售前,这些鱼还需要到东宝区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进行检测,察看体内有无违禁药品和重金属成分。

今年,我市水产部门加强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把水产投入品监管作为筑牢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防线,对全市134家渔药、渔肥、渔饲料经销商和24家苗种生产企业逐一建立了经营诚信档案,实行水产投入品进销台账和渔药销售处方制度。并与各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签订了《兽用药物安全供应责任状》和《水产苗种安全生产责任状》。向社会公开了渔用物资打假投诉电话,每年不定期与食药监、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及新闻媒体单位共同开展渔资打假和食品安全检查等行动。

在养殖中,我市大力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建立了三项记录和休药期制度,启动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出台了《荆门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管理办法》,在各健康养殖示范场实施了积分制管理制度,对使用违禁药物或三项记录不全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健康养殖示范场资格,对获得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注册品牌的实行加分制,对积分靠前的优先给予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养殖基地推行健康养殖的积极性。

为保障水产品销售环节安全,我市发布了《荆门市水产品市场准入办法》,明确了水产部门对上市水产品应承担定点检测、分类销售的职责。在水产领域率先启动了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实行“三个必须”,即出售水产品必须执行休药期,必须出具检测凭证,必须建立销售台账。并积极参与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对市场水产品进货渠道、产品来源的检查,保障“一票通”制度执行的连续性。在全市建立了5个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今年在市水产局增设了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完善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全市基本实现了“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

从产前到产中,再到销售,我市已建立了从鱼苗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体系,实现了连续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供给零事故。

保资源——

让河湖库人工养殖成为历史

3月1日起,我市“一江十二库”正式进入为期4个月的禁渔期。此次禁渔期持续至6月30日24时结束。禁渔期内,市水产部门开展了“清江”行动,确保“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江鱼”。推进渔政执法常态化。据统计,禁渔期内共督导各级渔业执法部门办理非法捕捞案件9起,移交司法机关追刑责7起7人,增殖放流3080余万尾。

为保护种质资源,我市将7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部纳入禁捕范围,分类制订了禁捕工作方案,张贴了禁捕工作通告。

禁渔是我市保护渔业资源的手段之一,而拆除河湖库的网箱则是保护渔业资源的另一个手段。

今年,我市启动了水产养殖“三区”划定编制,明确了可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界线范围。开展了江河湖库人工养殖专项清理工作,常态化地对网箱网围网栏等养殖行为进行了巡查,拆除残桩断网1.2万根,清理注销湖库养殖权证207本,彻底结束了江河湖库人工养殖历史。

实施了种质资源保护区常年禁捕制度,对7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别制定了禁捕工作方案,沙洋县还投入资金1000万元,对辖区2个种质资源保护区、1513艘捕捞渔船进行了收购拆解。

在江河湖库退出人工养殖历史、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的大背景下,全市不断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打造了漳河清水小龙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探索推广了鱼鳖混养、工厂化养殖、稻田寄养等多种龟鳖养殖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水产放养面积达132.3万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76.5万亩,水产品产量44.9万吨,同比增加0.2万吨,增0.4%;实现渔业产值89.8亿元,同比增加10.1亿元,增12.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