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断领悟文艺创作的精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继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后,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此次习近平又在全国文代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说明党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我州文联系统组织学习全国文代会精神,本报约请部分州内文艺家,结合自身创作谈感想、说打算,将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不忘初心

服务人民

杨秀武(州文联副主席、州作协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文艺家的工作方向和行动指南。不忘初心、服务人民,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作为一个作家和一个社团负责人,这是我感受最深的。

学习不是纸上谈兵,州作协将以习近平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不忘初心、服务人民”这个中心,2017年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与《中国作家》编辑部搞好恩施文学研讨及文学笔会活动;搞好首届签约作家的总结和第二届签约的启动;州作协与《清江》编辑部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联合举办文学笔会和组稿;组织签约作家和重点作者到外地学习交流;编辑出版《恩施作家》;出版《陈连升》、《中国水杉》两套文学丛书和州文联重点扶持作品《青堡梦》长篇报告文学;推荐恩施州作家作品上大刊名刊,加大年度作品发表奖的力度。

突破美术创作困境

向极鼎(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在全国文代会上,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我们应该自觉地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就目前恩施州美术创作而言,中肯地说,多数创作还浮于生活表层,没有真正深入生活寻找那些有内涵、有冲击力、有时代感的画面元素;充斥着展览大厅或美术市场的作品,不是“美丽空洞”的图像,就是“老腔老调”的画面。

美术工作者仅仅依靠新媒体技术、互联网图像渠道“找灵感”“搞创作”,是很难持久的,也不可能有多大成就。恩施美术,当下急需通过“两手抓”突破创作格局与困境:一手抓坚持深入地方民众生活,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之路,坚定创作自信,促使恩施美术创作接地气、有内涵、与时代合拍共振;一手抓美术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锐意进取,努力为人民创造精品力作,从而实现艺术理想和美术创作的社会价值。

立足传统

关注本土

谢春华(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习近平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要更加坚定对传统书法临摹训练的深入,结合湖北秦汉简牍帛书的地域书法资源,立足恩施州土司文化的传承与推介,找到一种适合自己表现,又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书法创作与研究模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作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创作出有筋骨、有力量、有格调的作品,激励人、鼓舞人,努力做德艺双馨的书法家,随时随地维护社会正能量,为营造良好的书坛形象共同努力。

恩施州书协有270多名州级会员、60多名省级会员、2名中国书协会员。目前,不少会员在学习方法和创作观念上依然陈旧落后。作为全州书法界的领头人,我责无旁贷,将团结带领书协会员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不忘当年迷上书法的初心,加强书法创作与研究,加大书法普及教育,继续开展“送春联送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文学创作如何走向经典

李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文艺的服务方向和任务,提出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这四个希望中,文化自信是基础,服务人民是方向,创新创造是动力,艺术理想是目标。每一个希望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也逐步提升。前面三个要素是最后一个要素的根本,最后一个要素是前面三个要素的具体体现和目标。即实现艺术理想,就是要创作出文艺经典。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什么是经典。“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可是要创造出经典,达到上述要求并不容易,于是他向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作者必须“养德”“修艺”,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储备了知识和品格后,还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最后“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文艺工作者要通过好作品去立德立言,引领社会风尚,实现自我价值。

在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者、读者、作品)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作者要素的重要作用。就是说,面对大致相同的客观世界,如何创作出经典作品,引导读者,获得读者尊敬,获得世界认同,作者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作者是创作主体,决定着题材的取舍、主题的设置、结构的布局、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他的“艺术素养和技巧”决定作品的品格。优秀作品的作者一定是有优秀品格的人。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联系恩施文学,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进一步努力。新时期以来的40多年,恩施文学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出产了很多优秀作品,多人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但是,相对于恩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些宝贵的资源,我们期待恩施的经典作品出现,在各门类的文艺中,有恩施经典进入史册。

讲好身边的故事

吕金华(恩施州作协副主席,恩施市文联副主席):长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书写的不是人们认为的灵感,也不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最让我沉醉的是,我身边父老乡亲的故事。

写过最早的煤炭客的故事,在低矮的煤炭洞里,口里衔着一个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进进出出,浑身黢黑,有几个人在塌方中死在里面。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煤炭洞已经打高,拖煤的车都是沿着铁轨进出。当年家家户户烧煤,现在大多用电和沼气,烟熏火燎的日子已经远去。

也写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婚姻和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那些因山界林权发生的纷争,由此对于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影响,在下一代人身上已经不可能再发生了。年轻一代外出打工或者在外地工作,他们抱团谋生化解了很多的历史积怨。饿肚子的日子到肚儿圆的日子再到想方设法挣钱发家,生活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知不觉间,我的小说也跟着生活的流动而不断有着新的素材。

自豪的是,虽然我的创作成果瘠薄,但我写的故事,家乡父老喜欢,他们说里面有生活、接地气,读了我的小说,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解开了很多心结。这使我心里笃定,还得这样写下去,努力写得更好、更接地气、更鼓舞人一些。

我知道,这些使我感动的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我得把身边这些故事讲好。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

面向基层

面向群众

何起群(州戏剧家协会主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长期坚持面向基层、面向最普通百姓的决心和信心。

剧协工作今后将一如既往地以基层百姓为服务的对象,扶持和帮助最基层的民间戏剧团体。继续组织广大京剧戏迷票友开展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

攥紧生活的蛛丝马迹

覃国平(州作协副主席):爱文学是爱生命的表现,对文学的态度可以还原出一个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直以来,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鉴赏他人作品,我都不能摆脱的认知模式。

许多不朽的作品给予当世人或后世人最大的冲击是精神的,而这精神的冲击归根结底又来自于作家生命的内层。这就足以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抑或诗歌或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写作过程都不能脱离生命的磁场,而它们最终呈现给鉴赏者的,也都不能超脱于人性的疆界。

我写《孩子的抑郁时代》,缘于跟8个抑郁症孩子相携走出的一段神秘历程,解读的是我自身感知的特殊孩子的特殊心灵境遇的生命密码。当面对众多“应该这样写”“应该那样写的”的殷切期望与热心帮助时,我曾迷惘过、感伤过,而最终能够放下一切坚守自己的强大精神支撑仍然是那些亲历的生活——如果编故事的技巧某一天真的要覆盖掉生活的蛛丝马迹,我想,我宁愿牢牢地攥着那些蛛丝马迹平凡地生活。

草根文学爱好者也要有使命担当

李大申(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出优秀作品,就是要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必须遵循的创作铁律,也是众多有成就艺术家实践的心声。正因为有了这份厚重的沃土和感情,马识途写出了《清江壮歌》,王英先写出了《枫香树》,还有骏马奖获得者杨秀武的《远去的诗魂》《巴国俪歌》和田苹的《漂洋过海来爱你》等文学作品。

今年,我州开展了百名作家写“精”“创”活动,即《精——恩施州精准扶贫纪实》和《创——恩施州六城同创掠影》,并出版发行;全州共出版各类文学专集20余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余篇;文学再现历史英雄,《陈连升传》《东方战神》《大将军》已通过专家评审。

恩施作家们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担当精神。不论是资深的领军人物,还是新崛起的网络写手或草根一族,都以宣传恩施为己任,用文学记录恩施发展的历史变迁,描绘民众的创业精神和幸福感,诠释恩施的美丽。这些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人民日报》《文化报》《诗刊》《民族文学》等权威报刊,构成了恩施作家展台的靓丽风景。

作为人民中的一份子,一位恩施土家山寨里的文学爱好者,虽缺乏专业文学素养,但一定要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要有创作优秀作品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好的文学作品读来荡气回肠,昂扬向上,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让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高与低,反映出不同的文艺观和价值观,并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文艺创作是辛勤劳动的过程,是甘守寂寞锤炼意志的过程,只有拆除“心”的围墙,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克服浮躁或名利,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这就是我们草根文学爱好者的史命和责任。

发现生活

讲述生活

李晶(恩施州曲艺家协会主席):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曲艺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感悟颇丰。

恩施曲艺在全国享有盛誉,恩施扬琴、利川小曲、竹琴、三才板等,屡次在全国专业舞台上斩金夺银,大放异彩,这些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讲的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曲艺资源有机整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恩施曲艺,曲艺工作者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只有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俯下身来,走进人民群众中,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讲述生活,才能创造出更多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作品。

(记者谭琼辉组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