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海燕
见习记者罗玉龙
初冬的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绿潭清溪、层林尽染,唐崖河如绿丝带般环绕山间,一切那么静谧。这是老支书谢启田勤勤恳恳耕耘了一辈子的地方,也是他长眠的地方。
生前为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的谢启田,10月30日因肺癌离世。从赤脚医生到村党支部书记,30年来,谢启田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村干部“以民之心为心,以民之苦为苦”的含义,用行动把鲜红的党旗印在了老百姓心坎上。
怀揣初心终不悔
11月17日,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大坪赛易地扶贫搬迁工地上,20余名工人正冒着细雨施工,工程负责人李易蓉和村民自治理事长周国恩正讨论着工地搭建雨棚的事。
“等下,我来问问谢书记。”讨论激烈之时,李易蓉掏出手机,习惯性地拨电话给村党支部书记谢启田,就在电话即将拨出那一瞬间,他停住了。电话那头的谢启田永远也接听不了电话。
“他生前每天都会到工地来看几次,要求我们必须在12月31日前给老百姓交钥匙……”李易蓉哽咽着。
大坪赛易地扶贫搬迁工地和地瓜堡小区建设是谢启田临终放心不下的精准扶贫建设项目,放心不下龙潭司村27户105位贫困户的安居问题。
“他操心村里的大事小事,独独没有操心自己的身体。”周国恩话语中带着深深的遗憾。
“他要我们带他回家治。答应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拼命了。”谢启田的二儿子谢仁望说。10月24日,咸丰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躺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病床上的谢启田一边打着吊瓶,一边翻看村主任周艳平从龙潭司村委会发来的现场视频。得知自己被选为镇、县人大代表的那一刻,他泪如雨下。
“什么事他都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连续10年被评为镇里的优秀共产党员。”周艳平与谢启田共事近10年,亲眼目睹了谢启田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说谢启田就像钟摆,似乎永远不知疲倦,不会停歇。
“老谢,你好好治病,我和镇长还等你回来上班呢!”拨通电话,镇党委书记杨俊哽咽着给他打气。
“如果能好好休息,他也许就不会走得这么突然。”谢仁望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说。除了一沓医药费欠条和部分合作医疗预交单,剩下的就是厚厚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双学双比”示范党员、烟草产业骨干人才、全县十佳劳动模范、“十一五”全县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电力设施建设与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还有几十本学习笔记、工作笔记。
自建家园奔小康
没有路,祖祖辈辈被山困住;没有路,乡亲们只能肩挑背驮、翻山越岭……
修路,是谢启田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正因如此,他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近20年里,大半时间花在了修路上。
“公路一直没硬化,车子根本没法通行。”龙潭司村五组村返乡创业青年周权说。
2008年前,龙潭司村数千亩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就连通村的主干道也是崎岖不平的机耕路,9个村民小组614户2159位村民全都肩挑背驼艰难出行,没外来者投资,更谈不上产业发展。
“我们是最先启动修通村路的一个组。”龙潭司村九组76岁的老党员余志和记得,当年为了修通村公路,谢启田白天跑项目、筹资金,晚上组织群众开院子会。
“建设太难了,置换出来的全是烂泥田。”余志和说,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做通了30几户村民的思想工作,然而征用出来的一弯烂泥田也没少让他们吃苦头:机械进不来,谢启田就带着余志和到山里找大树、泥沙,起早贪黑,他们凭着一种信念一份韧性,拿着铁锹和村民们一锄头一锄头的填铺公路。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历史一去不返。如今,走进龙潭司村,一条条规整平坦的村组公路,全村9个村民小组都通上了水泥路,30公里的“出山大道”把这个穷山村带上康庄之路。
“我去医院看望他时,他隔着氧气罩艰难地询问我贺龙革命历史浮雕墙和荷花池建设情况。”周国恩回忆着与谢启田的最后一次对话,泪湿眼眶。
大坪赛院子可是村里出了名的后进组,72户300余村民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主导产业,村民思想保守,但谢启田偏偏要把这块“硬骨头”拿出来。
“越是落后越不能放弃。”谢启田坚信只有发动村民携手就一定能建设美好家园。
“要不是谢书记多次上门做工作,坚持规划先行不放弃,我们恐怕连广场还没建设好。”周国恩说。
“村民自建家园”的牌子清晰地标注着建设规划:贺龙革命历史浮雕墙、荷花池、易地扶贫搬迁点、停车场……谢启田组织5小组最先成立了村民自建家园理事会,上到建设发展筹资筹劳,下到邻里矛盾纠纷、庭院卫生,全都由村民民主商议确定。
两年来,村民自筹资金30余万元、当地政府筹资200万元支持该院落发展,原本萧条的“空心村”早已不见杂乱残败的危旧老屋,整个村庄焕然一新,欣欣向荣。
用生命践行承诺
“老书记虽然离去了,但我们最初的约定一定要继续。”周权坚定地说。突闻噩耗,周权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挂掉电话,回想起与老支书相处的点点滴滴,潸然泪下。
周权是龙潭司村五组村民,15岁南下广州务工,之后他开办了一家服装附属品制造厂,年收入千万元。
周权曾发誓要离开这个穷山沟,也在县城和广州买了房子。去年,在谢启田的鼓励和动员下,看到村里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毅然回到家乡发展,准备利用当地的龙潭司清泉,启动建设一个矿泉水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早日完成谢书记生前的遗愿,是对他最好的怀念。”矿泉水项目建设刚刚完成征地,谢启田却离开了,周权说他不会就此放弃,他要继承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完成老书记未完成的事业。
“爷爷当了二十几年村书记,父亲也做了二十几年村书记,我这一辈子只崇拜这两个男人。”小儿子谢仁德是一名共产党员,介绍人是父亲谢启田。
“我是在他手里成长起来的,我入党宣誓前,他把我叫到村委会,对着党章一条一条地告诫共产党员的责任。”五组组长周永祥说,他在42岁那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些年,谢启田推荐村里发展的新党员近30名,不管是在外务工还是在村务农,每次党员活动或者村里的大小事务,他都会以各种形式跟党员们取得联系,及时宣传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我这辈子饿怕了,也穷怕了,所以不能让龙潭司的老百姓再穷下去。”这是谢启田任龙潭司村党支部书记第一天,对所有党员说出的誓言。从那时起,谢启田诚诚恳恳践行这一誓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当村官,谢启田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在他的时间表上,村里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产业基地、“河套清坪·龙潭美景”旅游综合开发、红色旅游和湖滨休闲养生项目……谢启田的足迹踏遍龙潭司村的每一寸土地,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这块贫穷的土地,他的精神像春天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脱贫致富的脚步不会停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