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报告摘登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编者按:9月26日,“贫困山区的愚公”——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事迹首场巡回报告会在我州举行,4位报告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魏登殿、王光国、杨才举、罗官章的先进事迹。报告事迹感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为在全州上下掀起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把“愚公精神”转化为精准脱贫、竞进小康的强大动力,本报摘要刊发报告内容,供大家学习。

大山深处扶贫路

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

魏登殿

我叫魏登殿,回族,今年62岁,是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我当村支书41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鄂陕边关的大山顶上,带领全村回汉群众修路、架电、找水、创业,使全省最北边的“无水、无电、无路、无房、无地”的“五无”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天,党和国家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我们村又成为“三年脱贫,一年实施”精准脱贫先行村。漫漫脱贫路上,刻下了我和坎子山人一步一步坚实的脚印。

我1970年参军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从我面向党旗宣誓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做了党的人,就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干好党的事。

1975年,我复员回到生我养我的坎子山,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我刚21岁,完全能招工、招干,当一个山里人羡慕的端“铁饭碗”的公家人。看到山里山外、山上山下的巨大差距,我啥都不想了,坎子山上这一窝窝人,都是我的亲人,困难再多,我也要咬牙坚持,干,一定要干出个名堂!

坎子山村是“挂在绝壁上的村落”,背靠海拔1800米的湖北大梁,其他三面被断崖陡坡包围。没有路,山上的土特产运不出去,山外的姑娘娶不进来。坎子山的乡亲们,排第一的梦想,就是有一条好走的路。

修路,穷山村勒紧裤腰带也挤不出钱来。1980年,我穿上旧军装,背着一挎包火烧馍,搭车到原郧阳地区行政公署,壮起胆子找到分管交通的领导,表达了修路的决心。几经周折,终于争取到第一笔扶持资金。

有了铺底钱,一天都不能耽搁。我领着群众,吊在悬崖上打炮眼,既当指挥员,又是点炮手。大家靠肩挑、背驮、手刨,搬运土石方,热火朝天。经过大半年艰难施工,全村第一条5公里长的希望之路,终于修通了!

我当村支书这41年间,一半工夫耗在了修路上。如今,全村70里长的循环公路,把家家户户连在了一起,路面已经拓宽到6米。

路通了,我的下一个心愿就是架电上山。1992年,我个人贷款2万元,又卖掉家里唯一的耕牛,还是差一大截。一时间,村民们挑包谷、扛洋芋、背黄豆、拎鸡蛋……把个村委会围得水泄不通。我和村干部忙得前脚拌后腿,接到一批土特产就赶快运到集镇上去卖,换来的钱拿皮筋一扎,马上就数给施工队。

很快,48根电线杆从150公里外运进山里,望着齐刷刷7米长的杆子,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可供电技术人员实地察勘后认为,按坎子山村的地势和线路情况,电线杆必须有8米的高度。重新买杆子,得花7680元钱。怎么办?一夜间,我急得人满嘴烧起了燎泡!供电施工队了解情况后,决定给这些7米高的电线杆“戴帽接顶”,用角铁焊接加高杆顶,来弥补高度不足。这年中秋节,电闸一推,整个山村欢腾了。

“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坎子山是喀斯特地貌,常年缺水。1997年,我们争取到水利项目,发动村民投工筹料修水窖。费心巴力,100多口土窖掏挖成型,正逢拌水泥砂浆、密封窖体的节骨眼上,郧西遭受特大洪灾,供电线路被冲,村上长时间停电。没有电,碎石机成了摆设,我们就用碾米、磨面的大石磨来碾石子,硬生生地推了500多立方米。几个月后,金贵的甜水,流进了家家户户的缸里、桶里。今年,十堰市东风汽车公司东风高中资助37万元,扶持村里建设2口500立方米水窖,大大改善了供水质量。

治穷先挪窝。坎子山村是全县最边远最高寒的村。我们在上级支持下,实施“消茅工程”。我组织全村三五户搞一个小组,依靠自己的力量,集体建窑烧瓦、互助盖房。我当起了全村人的“小工”,挑土、和泥、烧窑、背瓦,我什么都干,哪家缺人手,我就去哪家帮忙。经过八年的苦干,我们坎子山全部消除了茅草房,全村人都住进了冬暖夏凉、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今年,在十堰市财险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建成50盏太阳能路灯。我们村又开始建设保障房,目前,已经有16户住进了保障房,11月底将又有28户易地搬迁到位。村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解决了水电路房,接下来就要考虑人们的致富问题。从1976年起,我带领大伙儿从乱石荒坡中,整理出1400多亩“当家地”。在农业专家指导下,我带领村民发挥坎子山海拔高、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的优势,种植洋芋、包菜,现在亩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村民要致富,光靠种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发展特色产业。我们结合山大草密的优势,首先选准养殖郧西特产马头山羊。我们一是改良品种,引进一批马头山羊、“秦巴山黄牛”优良品种,免费提供给养殖户;二是对养殖户的栏圈改造进行补贴。两个办法吹糠见米,很快见到了效果。到2015年,全村50户养牛、85户养羊,现存栏500头牛,3000多只羊,达到人均1头牛、5只羊。

通了水电路,产业带致富。现在村里种植华山松3000亩,养殖牛羊4000只,建设高山蔬菜基地1000亩,完成50户易地搬迁安置任务,还注册了“坎子山高山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未来5年,村将打造成全省“华山松”示范片,10年后预计可创收2000万元。今年,十堰市太平洋保险公司投资13万元,帮助我们建起了一个玉米加工厂,增加了农产品的产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水困难解决后,当年存不住水的万亩石林已被列为“湖北省地质公园”。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把坎子山独有的农产品卖给游客、卖到网上!

2013年,我联络周边几个村成立“郧西县便民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申请了“清真食品标志”,把牛羊肉卖到了全国,2015年实现电商销售额60万元,开始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

群众的“提鞋人”

脱贫的“领头雁”

建始县委宣传部

鸿

凿一条出山的路就能撕开贫困的一道口子

龙坪乡店子坪村位于建始县西南边缘,距龙坪集镇28公里,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村176户673人。“左边石柱河,右边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肩挑背磨像骆驼!”这句民谣便是对店子坪村的真实写照。

多少年来,店子坪人全靠洋芋河畔悬崖峭壁上的一条羊肠小道进出邻近的高坪镇。王光国说,自他记事的时候开始,村里就有6个人从这条小路上滚落跌进了河底。这无路之痛,让王光国立下了修路之志。

2004年腊月,王光国和几个村干部经过反复实地踏勘后,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修路。消息一传开,有的村民们就说,王光国这是疯了,我们村这么穷,怎么拿得出那么多钱修路呢?

面对乡亲们的质疑,王光国说:“这条路5年修不完,就修10年,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20年。没有移不动的山,也没有修不通的路。”王光国如此坚定的信念让群众的顾虑慢慢打消了。

没有启动资金,就挨家挨户去筹款。王光国带头把自家开商铺和养猪攒下的2万元钱全部拿了出来;村里的特困户王在雄将年猪卖了,捐出了800元;78岁的刘太白将卖背篓得来的仅有的20元钱也捐了出来。不少村民实在拿不出钱来,就捐鸡蛋。

2004年腊月初九,王光国带领120多位村民正式动工修路,开山的炮声,响彻在洋芋河山谷。在悬崖上,他们腰系绳索像荡秋千一样一锤一锤打炮眼;在半山腰,他们如蚂蚁啃骨头一样一铲一镐撬石块。喝山泉水解渴,吃烤土豆充饥,早出晚归,年复一年。

2007年初春的一天,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多米长的驳岸忽然垮塌,辛辛苦苦两年的成果毁于一旦,在场的人都抱头痛哭。王光国也几乎绝望了,但看到群众无助的眼神,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他咬着牙对大伙说:“驳岸垮了,我们的心不能垮。石头再硬,硬不过人的骨头,一定要坚持下去。”王光国硬着头皮,又一组一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他的动员下,村民们又陆续回到工地。工地上重新响起了开山炮声。

就这样,王光国领着大伙经过六年时间苦干,终于从悬崖上凿出了一条7.5公里的公路路基。

2013年8月,县交通局将洋芋河大桥列入了龙坪乡店子坪到高坪镇青花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路和桥都修通了。

筑一条产业的路就是打开一扇致富的大门

路是修通了,但是店子坪村一半以上的户还是贫困户,种的是土豆、玉米和红苕老三样,勉强糊个口食,房子大都是歪歪扭扭的木板房和土泥房。如何搬走压在村民头上的“贫困大山”,成了摆在王光国和村“两委”一班人面前的新问题。

经过调研,他决定带领群众种植猕猴桃。群众接受新事物有一个过程,他磨破嘴皮动员大家,又想尽办法引进其他公司投资,实现连片规模种植。

63岁的老党员何培贵在刚开始发展猕猴桃的时候,就跟王光国唱起了“对台戏”。无论王光国怎么劝,他都说怕卖不出去,好歹就种几窝自家吃算了,最后看见王光国带头把自家8亩田都调整出来种猕猴桃,他这才勉强试栽了2亩,去年试挂果就卖了2500元,老何这才服气了。

种植猕猴桃的产业发展起来了,王光国又计划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对村庄进行改造,建设特色民居。

2014年,计划开始实施,按照“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统一规划”的原则,王光国和村支“两委”一班人一组一组地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在改造房屋的时候,王光国对村民说:“老房子千万不能拆!”这话,让许多村民搞不明白。王光国对村民讲清其中的原委:“咱们村在石门河景区和长林岗景区中间,咱们村有古盐道、土家风格吊脚楼、适合漂流的石柱河,我们要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啊!”

如今走进店子坪,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山脚下几十栋农家新楼房,清一色黛瓦白墙,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亮丽。还有那贯通村头村尾的水泥路,飞跨洋芋河的大桥,宽敞的群众活动广场。老百姓交电费、取款转账、购物,只需网上轻轻一点,看本地新闻,到“云上”,出山路打通,又驶上了信息路。

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坚定一个必胜的信念

王光国在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言时说:“我的根在农村,我就是一个老百姓的‘提鞋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家住五组的李世明是店子坪村最贫困的人之一。妻子去世19年了,女儿现在武汉上大学,他又疾病缠身,不能下地劳动,现在与85岁的父亲一起生活。去年10月,患脑溢血的他急需住院治疗。出差在外的王光国得知情况后,急忙为他电话联系医院,安排住院事宜。住进医院后,王光国连夜从外地赶回县城,帮助他渡过难关。

当干部,心要红,而且手必须干净。近几年,投到村里的项目资金多达2000多万元,王光国从不插手项目实施,还给自己的两个兄弟约法三章:只准做零工,不准搞承包。当了十多年村支书,王光国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

2013年,王光国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但想到全村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他请求乡党委让他留下来继续在村里干。

如今,店子坪村的公路通了,路灯亮了,猕猴桃熟了。环境改善了,客人也来了,老百姓都笑了。王光国说,我们村干部都当群众的“提鞋人”,干群一条心,我们就能够胜利地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

进山入户心连群众

真情实干扶贫帮困

襄阳市政协

杨才举

真情体味群众苦,执着要求去扶贫

2010年,经组织安排,我由襄阳市商贸行业协会主任调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到政协后,我主动向领导请缨,希望能够到机关扶贫点保康县过渡湾镇白峪沟村去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为山区困难群众踏踏实实地干几件实事。

承诺好表态,扶贫真是难。2010年初,我带领扶贫工作队进驻白峪沟村。为了让群众看到我们扶贫的决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作为队长,首先要解决队员的低落情绪,让他们对扶贫工作要充满信心。我和工作队员立下规矩,进村入户,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我带领队员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村民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我的手机号全村家喻户晓,有什么事都愿意给我打电话,老百姓叫我编外书记。几年来,工作队换了一批又一批,而我始终坚守在扶贫工作队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

真心实意解民忧,务实行动办实事

白峪沟村山高、路险、天寒、地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是群众常年反映却一直未能根本解决的瓶颈问题。我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在心里,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为了扶贫争取资金,我们跑部门、争项目,软磨硬泡、死缠求援。2012年,我们争取到“村村通”资金82万元,为村里新修了4.7公里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产业基地通”。为寻找水源,2012年7月,我和工作队员、村干部一起,带着干粮步行100多里山路,寻遍全村12处泉眼,终于找到合适的水源。并争取水利资金11.2万元,为村里修建了3个蓄水池。2013年又筹资7万多元维修加固蓄水塔及6000多米沟渠、管线,彻底解决了45亩水田灌溉和全村人畜饮水问题。

为解决电压不稳的难题,我们争取到农村低压线路改造资金50多万元,完成了4个村民小组的农电改造。

真抓实干办产业,富民强村见成效

扶贫必须将输血式变为造血式,依靠产业发展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将发展生态种植和养殖作为突破口,提出“长抓核桃短抓烟、高山土豆套中间、山鸡山羊满山跑、黑毛山猪要过千”的发展思路。先后帮助村里成立了核桃种植、黑毛山猪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制定了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和《产业致富能手产业发展路线图》。

2013年1月,生猪价格低迷造成滞销,养猪专业户张永安圈里的100多头生猪卖不出去,他给我打来求助电话。听到生猪难销售的消息后,我非常着急,利用当年在商业局担任过屠管办主任的人脉关系,跑了几家屠宰场,终于找到一家愿意帮忙。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带着大车到张永安家,把100多头生猪全部拖走了,张永安笑了。

事后,我又鼓励他做大做强,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黑毛山猪养殖合作社,与村民签订养殖合同,免费给农户提供猪崽,并与湖北润通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当年合作社出栏黑毛猪1000多头,社员们盈利十几万元。

工作队还筹资3万元收回荒山,发展村级核桃基地350亩。每年筹资8万多元,对核桃基地进行集中管理。项目见效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几十万元。

看到村民一个个过上了富裕日子,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那些年老体衰的特困群众,就和村支“两委”商量,筹划建设集中居民点。2013年,我们多方筹资60多万元,集中建设了10套、户平60平方米的庭院式村级居民点,无偿提供给10户13名五保、低保和孤、残老人居住。在搬入新家的那一天,身有残疾的姜加民热泪盈眶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崭新的房子给我们住,连生活用具都配好了,却不用出一分钱,我这一辈子都要感谢党!”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工作队还给他买来一部崭新的轮椅。老姜坐在轮椅上紧紧握着我的手,许久说不出话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白峪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吃上了干净水、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放心电、住进了敞亮房。五年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47万元,人均纯收入8180元,分别增长3.6倍和2.4倍。

真诚不忘当初心,规划发展抓扶贫

2015年初,政协工作队被市委、市政府调整到过渡湾镇西邦村。与白峪沟村相比,这里更偏远,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围着,是保康、谷城、南漳三县的交会处;这里更贫穷,村里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信号。

当时,我已没担任工作队队长了,但我分管扶贫工作的职责没变。我带领工作队走进西邦村访民情、问民意,很快摸清了饮水难、行路难、信息通信难、产业发展难等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三年扶贫规划和2015至2016年扶贫计划》《帮扶产业发展规划》《困难群众脱贫路线图》《精准扶贫到户一览表》《精准扶贫作战指挥图》,帮助每家每户寻找脱贫致富路子。

按照“能人种烟、适地种薯、户户养殖、核桃见效、务工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成立特色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大户带散户”、“富人帮穷人”的模式,培育烟叶、土豆、核桃、山羊、生猪、肉牛等种养大户。请农科院专家现场培训,对全村核桃实施统一施肥、统一拉枝、统一防治,今年就取得了可喜成效。去年工作队进村后,指导村民扩大土豆种植面积,由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土豆滞销,我给领导汇报后,动员全体机关干部帮助西邦村销售土豆2万多斤。

进驻西邦村以来,我们干了几件让老百姓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把20多里外的清泉引进了村,3公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家里装上了电脑,手机有了信号,30多户农民养起了孔雀。老百姓高兴地说:山村飞进了金凤凰,脱贫致富有希望。

为了兑现20年前的承诺

宜昌市五峰县广播电视台

郭春雁

有一位老人,以80岁之躯,仍率众乡亲脱贫致富。

有一位县官,退休20年来,始终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他就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退休干部、老党员罗官章。

五峰,是我省重点贫困县之一。海拔1800米的牛庄乡,是我们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1997年退休后,罗官章回到老家牛庄乡,扎根深山20年,引导农民转观念、学技术、闯市场、调结构,培育形成药材、蔬菜、烟叶三个产业。20年来,带领1500多农户脱贫致富,累计增收5亿多元,去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多元,比20年前增长近5倍。

拥有61年党龄的罗官章,曾在牛庄乡当了13年“一把手”。当年,他带领群众开山劈路,“划旱船修电站”,

创造了闻名全省的“牛庄精神”,湖北省委授予他“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7年,罗官章调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期内联系牛庄乡8年,始终心系牛庄经济社会发展。他常说:“我干书记的那些年,乡亲们的粮袋子鼓了,但钱袋子是瘪的啊!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死了也闭不上眼睛。”

为了这个“亏欠”,为了一个承诺,1997年,罗官章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后,毅然返回牛庄乡,决心带领乡亲们脱掉“穷帽子”。他一干就是20年。

产业探索,谈何容易?1998年,罗官章在产业扶贫的探索过程中,遭遇最大的一次失败。原来,罗官章从县农业部门得知,反季节种植白玉春萝卜亩产量5000公斤以上,每斤能卖到3毛钱。于是他迅速引进种子,在牛庄村一组116户推广种植了196亩。

看着长势喜人的萝卜,村民们满怀希望,都以为会挣大钱。不料市场行情大变,当年的萝卜一斤只卖5分钱。

看着堆积如山的萝卜,罗官章比村民们还着急,怎么办?罗官章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我推广,我负责,他们的亏损我来赔!”可是自己也没有这么多钱,怎么赔?拿什么赔?第二天一大早,他给在县城上班的女婿打电话:“给我凑4万块钱,越快越好!”

等不及了,罗官章就坐车赶到县城,将女婿堵在了家里。他说:“乡亲们种菜亏了,部分困难户生活都有问题,你无论如何要想想办法帮忙凑钱。”

于是那几天,李秀云白天上班,晚上走亲访友挨家挨户帮岳父借钱。三天后,罗官章带着4万块钱回到老家,按照一斤种子100元、一亩地膜400元、一亩人工200元的标准,补齐了所有萝卜种植户的投入亏损。

罗官章深知,解决农民的“钱袋子”,靠过去的传统做法是“此路不通”,更不能“瞎整”,必须带头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探索适合高山致富的新路子。

一天,他偶然遇到一位前来收购天麻的武汉商人。商人问:“牛庄每年能产多少天麻?”罗官章回答:“500公斤左右。”商人摇摇头说:“牛庄天麻好,但这一点点,赚的钱连运费都不够!”

牛庄非常适宜天麻生长,但村民不懂天麻种植技术。于是,他找到儿时的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并说服他一起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

第二天,罗官章和陈孔焕怀揣着两万元钱,踏着厚厚的积雪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没曾想却是处处碰壁,对方不是索要高额转让费,就是对关键技术不愿传授。

罗官章“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进行天麻有性繁殖试验。这一试就试了整整三年。

在这个过程中,罗官章付出了两个手指的代价。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在罗官章家的小院里,电锯飞速旋转着,就在一刹那间,手里的杂木突然扭滑,罗官章一下把控不住,左手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牵引,直接拉扯到锋利的锯片上。等他回过神来睁眼一看,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已被生生切掉,断指处血流如注,瞬间染红了整个衣袖和裤腿。

两根手指没了,让罗官章最牵挂的,依然是他的天麻种子。10天后,伤口刚刚愈合,他就不顾医生的劝说和家人的强烈反对,再次回到了天麻试验基地。

苦心人,天不负。2001年5月,天麻终于结出了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为了这粒种子,两位老人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坚守了800多个日日夜夜,进行了100多次试验,观察记录整整写了3大本;鞋子穿破了10来双,

5.5万元退休金全部用完一分不剩。

罗官章用鲜血换来了沉甸甸的试验成果,3个月后,他将第一粒天麻种子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为42颗栽培种。第二年,罗官章将试验田扩大到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

随后,罗官章奔波在推广天麻种植的路上——无偿提供种子、菌种,手把手传授天麻栽培技术。

九里坪村村民杨细超,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罗官章找上门来教他种天麻,一年变成万元户,后来又将破烂的茅草房换成7间大瓦房,供女儿大学毕业,2007年又修了洋房,家里还买了货车和小汽车。

金山村的罗家湾,两山夹一冲,不通公路,号称“穷盆子”。

2000年夏天,罗官章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来到这里,叫来3名村干部,对他们说:“我来提供天麻种子,帮你们示范种植做样板,再带动乡亲们来种,坚决不能让几百号人闷在盆子里穷下去、苦下去,这是我们干部的责任!”

当时的罗家湾不通公路。大半年里,罗官章先后4次去现场辅导,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每一次都要步行近4个小时,翻山越岭,走十几公里的山路。第二年,全村有125户村民种植天麻,户均增收5000多元,还有10多个大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如今的牛庄乡,村民们一半的收入来自天麻种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