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神秘的五十里古盐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夜深了,太阳河(俗称丹阳溪)乡政府的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来自恩施市社会各界的文史专家们,既有年迈古稀的老者,也有年轻有为的后生,每当话匣子一打开,就一发而不可收,可谓激情飞扬,文采飞扬。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发生在重庆奉节三角坝至太阳河古盐道上的那些事。

李大申

文/图

盐道与艰辛

带着对50里盐道的神秘和未知,冒着骄阳酷暑,沿着S形环山公路,穿林海,越险道,七弯八拐,腾云驾雾般地来到了古盐道险关垭口——石乳关,又名十二关。这里也是重庆与湖北的分界线。路旁两块小石碑格外抢眼,一块标明重庆的现代界碑,一块带有历史沧桑的“吴”字石碑。两块碑记在艳阳的照耀下,显得小而深邃,仿佛在默默述说着古盐道上的故事。

站在石乳关垭口,或极目翘首,或极目俯瞰,蓝天白云,层林尽染,公路线一样的环绕至远方,比邻奉节三角坝集镇街道显得微不足道。烈日从云的缝隙中斜插下来,映射在山野小草和叶尖的露水珠上,一闪一闪的,小巧灵动,似仙境一般,加之垭口上的微微清风,心情和感受正如这里的天气和关字碑,既舒心惬意,又有想象沉思,如此交织复杂。

50里盐道,起止何处,有谁丈量?一位致力于古盐道研究的建始朋友,如数家珍地如是道来,奉节三角坝至恩施太阳河50里,太阳河至白杨坪50里,白杨坪至龙凤坝50里。50里设一个驿站,这通常是一个背盐的力人或驼盐的马匹一天所能行走的里程。难怪有50里水路到湘江一说,也许50里设一个驿站,是那时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许是古代官方统一的规定。

这50里古盐道,对于当今乘坐现代交通工具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只不过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尤其是石乳关的隧道打通以后,那就更为便捷了。虽说,这50里只不过是鄂渝古盐道中的一段,而对于当时背盐的力人来说,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个脚印,一行一路汗水、泪水、苦水,不知留下了多少辛酸,甚至腥风血雨的故事。

“望到屋,走得哭”,这是山里人在没有公路时,外出回家的感慨。一个力人或一群马帮,人(马)均或背或驼100多斤食盐或山货,从三角坝驿站山脚下出发,除了爬坡上岭,穿林破雾,经历春或夏,秋或冬,雨或雪,风或霜,负重翻越石乳关而外,还要抵御抢犯、“棒老二”和毒蛇猛兽的袭扰。这50里,是体力和心力与自然搏击,与邪恶抗争的50里,这种心力交瘁和身体透支过程,也许当下人很难理解。

石乳关,为何又名十二关,不得而知,但经当地人介绍,翻越三角坝阻隔太阳河的这座大山时,除了险要陡峭,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险象环生而外,还有坐垭口打劫的,和豺狼虎豹、毒蛇出没,扯远点,在那吴楚纷争的烽火岁月,相互纷争,刀兵相见,腥风血雨,要经过这里,也许犹如12道险关,难怪在当地曾有这样的流传,背盐翻越石乳关,黑汗直流又心酸,豺狼棒客常挡道,心惊胆战闯险滩。可见关口之险,过关之难。

翻越石乳关,进入太阳河境内,全是送脚路,即下坡,负重走下坡,对力人的脚力又是极大考验,俗话说,上坡脚打颤,下坡脚打闪,平路虽好走,可惜路太短。但相对于上坡来说,力人费时费力的程度,还是要轻松许多。

来到太阳河驿站,这里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连桥石、阶沿坎、黄泥巴或木板建造的屋场和地坪,柱、串、挑、檩子、传角、青瓦、板壁构成的木屋,供来来往往的客商、力人、马匹歇息补充营养,中转食盐、山货、商品。多少年过去了,这里不能说物是人非,还有90多岁的老房东,见证这里曾经有过的喧哗。

太阳河的先民们在50里古盐道上,之所以能够与环境恶劣的抗争中生生不息,坚韧不拔,这除了生存和骨子里的坚强,还有一种家庭男人的责任和亲情牵挂。在那时,一个男人身上不只是肩负的100多斤食盐,而是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妻小的生活重担。年长日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的艰辛,锻造了太阳河人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豁达开朗的性格。

山歌与苦乐

太阳河的歌,之所以叫山歌,不只是山里人唱的歌,还指山歌在民歌中的地位,或叫一朵奇葩或浪花。恩施知名作曲家孙邦固,对山民歌的称谓表示疑惑,用他的话说,山歌是民歌中的一种。

山歌,故名山里的歌,这些歌不仅仅是产生在山里,而在一些歌词中仍离不开山。“这山望到那山高,望到那山好葡萄,望到葡萄得不到吃,望到情妹得不到挠,你看心焦不心焦。”“哥哥来到三步岩,口唱山歌情在怀,今天不得空,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幺妹家里来。”“对门对户对竹林,眼看情妹长成人,还等三年不到手,一台花轿抬出门,看你怄人不怄人。”这些粗犷直白的唱词,都离不开一个山字。

太阳河是山歌的海洋,这里有田歌、情歌、灯歌、儿歌、鬼歌、采茶歌、砍柴歌、赶马歌、放牛歌、翻山歌、抬轿歌、上梁歌、赞彩歌、小调和号子等,这里的山歌无处不在,无人不唱。总之,人生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都能用歌声来表达。

歌自心出。那时,太阳河山大人稀,地处偏僻,居住分散,多为单家独户,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时常以个体活动为主,在山中砍柴、割漆、放牛、打猪草……除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很少有人际间的交流,独自在山中劳作,累了、怕了,不由自主的一种情感发泄,就是大吼几声,舒缓一下心情,恐吓一下野兽,这种呐喊和吼叫,也许就是最原生态的歌声。

在栽秧打谷、修房造屋、婚丧嫁娶等互帮互助的背、挑、抬中,人们需要加油鼓劲,统一合力步调,烘托气氛,提神鼓劲,勤劳智慧的太阳河人,就会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现编现唱,“今天李府修华堂,(嘿一着勒),众位乡亲来帮忙,(嘿一着勒),万丈高楼从地起,(嘿一着勒),齐心协力要稳当。(嘿一着勒)”。号子声落,抬在前面的人,又随即提醒,“滑得很哟”,抬在后面的人,随声附和,“踩地稳哟”,“前面有花(水)滩,两脚就踏干”。你看,这些在劳动中发自心底的呐喊,不正是劳动中苦乐观的自然展示么?

曾记得,2008年10月,著名作家莫言在游览梭布垭石林时,竟在短暂的游览中与轿夫交上了朋友,他喜欢听轿夫演唱《六口茶》《黄四姐》等山歌,为轿夫们的歌喉而感叹,为山歌的魅力所感染,不时用手机录音,不时学唱几句,沉浸在粗犷豪放,高扬悠远的山歌声中,他欣喜地说:“什么是原生态?这就是原生态,太阳河无愧中国山歌原生态的故乡。”

轿夫在抬轿中,用体力和心声触动了一位著名作家的心灵,既是歌声的优美,也是苦与乐的最好诠释。

稳步发展的旅游产业

太阳河地处“吴蜀”边关,山谷沟壑中,相对平坦的奉节三角坝而言已落伍,三角坝的旅游产业和街道建设已初具规模,尤其盛夏时节,更显繁荣,而太阳河则正在谋划或追赶中。

古盐道和驿站昔日的繁忙和光彩,已成为远去的传说,但它作为文化遗产和先民们的艰苦创业足迹,却又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当人们沉浸在蜜罐里的时候,闲暇之余,来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先民们与自然搏击、与邪恶抗争的艰辛步履,定有某种感悟,或许会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除此之外,这里有“鱼儿碑”的传说,有鄂西南最大寺庙——金峰寺的遗址,有珍稀树木千年红豆杉;这里曾诞生过尹克墨这样的历史名人、朝廷重臣;还有秦始皇赶海留下的诸多痕迹;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开发的国家4A景区梭布垭石林,已经初步探明和正在探明的石乳关、李爸沟、双河岭、百户弯、金峰寺、风雨桥等珍贵自然人文景观……这里不仅人文自然景观韵味十足,而且,每当酷暑难耐的盛夏,这里的梭布垭石林、石乳关、百户弯等高山地带还是难得的避暑圣地。

太阳河山的清秀,水的灵动,歌的悠扬,人的淳朴,打动了他乡的天使,远在安徽的一位女大学生选择了太阳河,并下嫁双河岭,在这里搞起了养殖野鸡的事业,还领头成立了野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还值得一提的是,梭布垭石林有一位10多岁的女孩导游,对梭布垭石林每一景点如数家珍,山歌也是随口便唱,那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幼稚不失沉稳,天真不失老道,完全不亚于成年导游。太阳河的旅游产业,似乎就像这位小导游,稚嫩而充满希望。

太阳河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旅游人文资源,又正处在恩施大峡谷、板桥鹿院坪、大山顶草场、奉节天坑地缝、梭布垭石林等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形旅游圈内。想必,太阳河只要抓住机遇,奋力前行,并巧借外力,苦练内功,待恩施大峡谷环形旅游圈形成之时,那将是托起美丽的丹阳溪之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