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赋予“红色湘西”文化品牌新时代内涵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刘克兴

红色湘西,胜景无边。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无数共产党人在湘西这块红色热土上,书写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呈现出“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精神奇观,他们的鲜血成就了湘西鲜红的底色,他们的身上铭刻着属于湘西人民的红色基因密码。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吸引和牵制了几十万追堵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形成了“四个地”红色湘西品牌,这是湘西人民引以为荣、十分珍贵的文化品牌,是激励湘西各族儿女接续奋进的动力之源。

一、湘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江以南最后一块、唯一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被任弼时称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湘西特别是龙山、永顺两县地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红二、六军团先后在这里召开了很多重要会议,作出了很多重要决策,根据地先后建立的1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有5个在湘西,成立的2个军分区都设在湘西,根据地的绝大部分战斗也发生在湘西。二是从红二、六军团革命斗争的活动范围上看,湘西州永顺塔卧、龙山兴隆街、茨岩塘先后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首脑机关所在地,是红二、六军团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以这里为中心,游击周边30多个县。三是从省委机关存续时间上看,根据地领导机关在湘西时间最长。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区在大庸县成立,

同年12月10日迁到永顺县塔卧,1935年4月12日迁往龙山县兴隆街,同年5月6日迁到龙山县茨岩塘。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在桑植县突围战略转移。12月8日湘鄂川黔省直机关随红十八师从茨岩塘突围,12月23日从龙山县境抢渡酉水离开湘西进入鄂西。至此,湘鄂川黔省直机关结束在湘西的活动。湘鄂川黔根据地在湘西地区历时395天,其中在湘西龙山、永顺两县共379天。

二、湘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中央红军长征最初确定的落脚点并不是陕北,“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湘西才是中央红军战备转移的首选目的地。1934年4月底,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成立“最高三人团”秘密筹划战略转移。

8月7日,红六军团奉命从江西遂川县横石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探路。一路上,“最高三人团”曾多次严令红六军团向湘西进发,红六军团遵照“严令”,坚持每天及时向中央和中革军委报告沿途相关情况。9月8日,中革军委再次电令红六军团,要求“六军团即应协同二军团于湘西及湘西北地域发展苏维埃及游击运动,并于凤凰、松桃、乾城(今吉首市)、永绥(今花垣县)地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9月14日,“最高三人团”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湘西在地理上有天险屏障、经济上可解决给养、政治上敌军存在派系矛盾、军事上有红二、六军团在湘西作接应、群众基础上有湘西儿女热情支持等5个明显优势,决定:中央红军10月底或11月初突围,沿着红六军团先遣探路的路线进行战略转移,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湘西革命根据地。

在红六军团西征的同时,中央苏区也在加紧筹划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8.6万多人从江西于都县集结突围后,一直沿着红六军团西征探路的线路艰辛地向西行进,11月27日至12月1日,血战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之后,部队累计减员5万多人,仅剩3万多人,几乎陷入绝境。面对惨重损失和严峻敌情,博古、李德仍坚持北进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电令各军团:“总的前进方向不得改变。”此时,蒋介石已判断出中央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调集20万重兵部署在在通道以北去往湘西一线布下“口袋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彻底歼灭。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12月12日,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湖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通道转兵”),决定:“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但这只是行军路线的技术性调整,并没有从政治策略、组织领导、军事战略上作根本性转变,博古、李德仍然顽固地坚持要北上湘西,并电告红二、六军团以军事行动接应中央红军。因此,中央红军仍然随时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得不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的首次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进发,建立新的根据地。湘西,因“通道转兵”与中央红军擦肩而过。

三、湘西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地。红二方面军是1936年7月5日在四川甘孜由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建起来的。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组建红二军团及整编为红三军。1928年2月29日贺龙回到桑植县建立了桑植游击队,7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是年8月,周逸群在洪湖地区成立了鄂西游击总队,1930年2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同年7月4日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南平会师,7月7日红四军更名为红二军,红二、六军合编组建红二军团。1931年3月下旬,红二军团在枝柘坪召开前委扩大会,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二军团番号随之撤销。二是组建红六军团及先遣西征。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江西遂川县突围,踏上了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西征探路征途。三是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到达贵州印江县木黄镇与红三军胜利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此时,红二、六军团总兵力仅7700多人,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战略转移突围时的总兵力达2.1万多人。四是甘孜会师及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陆续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虽说,红二方面军的正式成立是在四川甘孜,但其前身红二、六军团是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孕育、壮大和发展起来的,湘西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之地,是孕育红二方面军的摇篮。

四、湘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出发地。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共有4支部队,按照出发时间,依次是:一是1934年10月17日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的中央红中军,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二是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的原属红四方面军建制的红二十五军,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陕甘红军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三是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和阆中分3路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出发的红四方面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四是最后出发长征的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19日主力部队1.7万多人从桑植县出发;1935年12月8日留守根据地掩护主力的红六军团第十八师共3000多人从龙山县茨岩塘突围出发,1936年7月5日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同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行程两万余里,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实现了大会师,红军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红十八师是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部队,龙山县茨岩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2020年12月初,龙山县已在茨岩塘镇正式立碑永志。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赋予红色湘西文化品牌以新的时代内涵,勇当湘西红色故事的讲述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在全州上下唱响“四个地”红色湘西品牌,让干部群众都能讲红色湘西故事,让子孙后代把红色历史铭记在心,把红色精神发扬光大,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奋力谱写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新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