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庆
湘西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走出过无数英雄。永顺县万坪镇的李家村(李家寨),不仅走出了老红军李亚民,也走出了女将军马忆湘,还有李久洪、彭善贤、李家占、刘启富、李家舟等无数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6月17日,记者来到红军村李家村,聆听红色经典故事,感受村里的可喜变化。
参加南昌起义的老红军李亚民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者来到96岁高龄的李家绍(李亚民侄子)家中,了解老红军李亚民的故事。据他回忆,1901年的夏天,李亚民出生李家村一户贫农家里,因生得虎头虎脑,于是取名叫李宗虎,后来改名叫李亚民。当时,湘西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年少力壮的他血气方刚、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在当地是个响当当人物。25岁左右,他离开李家寨跟随贺龙参加红军,主要是因二哥李海红是贺龙的老庚(拜把兄弟)。贺龙那时经常来万坪驮煤炭及石灰去桑植等地贩卖,经常住在李亚民家。当时,李家寨有近百人参加了贺龙的队伍。
1927年,李亚民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二十军贺文选团担任连长一职。据江西省图书馆资料显示,李亚民在回忆文章《在牛行车站》中,完整地回忆了他们在牛行车站参加起义的过程——“叭!……”一声悠长的枪声,从南昌城头发出,冲破了寂静的夜空,一时城内枪声大作;我朝天打了两枪,跃起喊道:“起立!冲——呀!”,士兵们冲进院内……我的士兵将还在睡梦里的敌人全部俘虏;天亮后,我所在的四团全部集合过江,进入南昌城内;大街两边商店紧闭门户,没有行人,墙上贴满“打倒蒋介石”“打倒汪精卫”等标语;次日,营党代表来通报说,成立了劳农政府,贺龙是主席团成员、起义军的总指挥……
1934年,李亚民随贺龙参加了十万坪大捷,后来又参加了万里长征、解放战争,先后担任湘鄂川黔军区训练部参谋,红二军团司令部训练参谋、战术教员,晋绥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教导团代理团长等,成为一名英勇战斗、远近闻名的老红军。
李家绍告诉记者,解放后,李亚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汽车技术学校校长(按师职待遇优抚),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2年,他还回到家乡探亲,为村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1976年12月31日,老人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5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女将军马忆湘撰写长征回忆录《朝阳花》
女将军马忆湘是出生在李家村一个贫农家庭,那时,她还不叫马忆湘。因地主逼债,家里很穷,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一家农户做童养媳,她在婆家受尽虐待。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马忆湘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部队,虽然身材瘦小,但她加入红军的愿望非常坚定。在她多次请求下,红军领导终于被她的执着坚持打动,让她到红军医院当一名看护员。首长对她说:“你是湖南人,不能忘了家,要常忆自己的家乡,就叫马忆湘吧。”
1935年,12岁的“红小鬼”马忆湘随部队参加万里长征,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留在延安后方医院工作。1941年,马忆湘嫁给了“独臂将军”晏福生。历任关中分区妇联副主任、解放军旅卫生部政治指导员。
解放后,马忆湘随丈夫调入湖南军区从事文艺工作。她用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了回忆录《在长征的道路上》。后来在编辑部建议和帮助下,经过3年努力,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朝阳花》,被广州军区政治部颁发优秀作品奖,感动了无数读者。该书几年内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被列为红色经典丛书。
马忆湘先后担任广州军区通信总站、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等职务,还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儿童福利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发表了《我跟红军过草地》,编写了《难忘的青少年时代》,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6年9月11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为了完成老人的生前遗愿,2017年3月25日,正师级离休干部马忆湘的骨灰从北京运到李家村安葬,长眠于家乡李家寨。李家村支书李木子说,如今尚能追溯姓名的从李家寨走出的老红军有:李海红、李伯圭、李家庆、李家占、刘启富、彭善贤、李九红、李亚民、马忆湘、李人贵、付山瑞、李家舟等。
如今的李家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村里发展了烤烟、豆腐、油茶等产业,许多村民建了新房、开上了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年李亚民、马忆湘背井离乡,参加红军,浴血奋战,追求的梦想,已经在今天实现了。
李木子说,最近李家村被确定为红军村后,村两委和县财政局工作队正在收集和整理红军相关资料,建立红色故事陈列室,创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文字和图片宣传老红军故事,教育学生和村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