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道坑:森林里的村庄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梁厚能

你若走进道坑,就进入了森林的世界。眼帘里除了树,还是树。若没有向导在前面带路,可能会像一只无头苍蝇,整天在林海里瞎撞,而无法找到回去的路。但这的确是道坑,一个与湖北来凤古寨舍米糊毗邻的湘西土家山寨。

一个山寨在你的眼前,而你无法看见,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啊。是因为参天古木把山寨给掩盖了。

有人来到道坑,发现这么多古树,于是感慨:“为什么其他地方见不到古树,原来都跑到道坑聚会来了!”道坑籍退休教师彭南庄,为了弄清道坑的动植物资源,他与爱人前后花了半年时间,开展了一次普查,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叫得上名字的动物有四十多种,植物有四百多种,叫不上名字植物还有九十多种,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五百多棵,珍稀树种有金丝楠木、红绸树、榉木树、银杏树、猴欢喜树、紫荆树、岩栎树、龙凤果树、皂荚树等十余种。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道坑是一座动植物的基因库。

道坑位于龙山县桂塘镇,是一片长约四百米,宽约一百五十米的洼地,三面环水,南北西各有一条小溪流过。四周环山,山上是原始森林。整个道坑就像一艘正在大海里远航的巨船。船的两头各有一棵古树,上面那棵古沙泡子树,是船的桅杆,围径七米,五六人才能合抱,树龄800多年,高约四五十米,树枝从腰部分岔成三棵。因道坑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有诗人来此采风后,又给它赋予新的含义,喻为湘鄂渝三省市像三兄弟一样彼此相依,亲密无间,故取名为兄弟树。下面那棵树经林业专家考证,为铁坚杉,是船的舵把子。树干笔直挺拔,高耸入云,四五人才能合抱,树龄六百多年,高约五六十米。其裸露在外面的根系,比水桶还要粗,像虬龙一样窜满半边山坡。

道坑为什么留住了这一大片古树林?道坑人为什么这么爱护古树?要解开这个谜团,就要从头说起。道坑人为彭姓,土家族,为一公之子。据传其祖籍在大喇司(现龙山坡脚保靖普戎一带),那里多岩窠,土地贫瘠,人们贫穷,越穷越砍树,山上的树被砍光了,于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田地干涸,生活用水十分困难。人无法生存下去了,只好逃离。他们的始祖彭绍奉跋山涉水,来到湖北卯洞阿克捏,发现那里有山有水有地,于是定居下来。开始居住环境很好,可后来烧饭、取暖、修屋等都砍树。由于无节制砍伐,破坏了生态,水土再度流失,田土干涸,庄稼颗粒无收,饮水也成问题。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最后先祖彭玉信只好带着妻儿逃离,辗转来到湘鄂边界这个叫三家田的地方。发现这里古木参天,有水有地,适合生存,于是定居下来。取了个土家语地名:道坑,意即古木参天的地方。破坏环境,遭到自然惩罚的道坑先人,终于醒悟了:要想长久生存下去,必须与自然和平相处。给后世子孙立下规矩:敬畏自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据彭氏家谱记载,彭氏迁居道坑已有两百多年了。族人遵照祖训,爱护山寨周边的一草一木,这样才保留住了这片古树林。

古树经过了千百年风雨,见证了岁月的沧桑,道坑人认为树木都有灵性,将两棵大古树视为保佑山寨平安的神树,将五十多棵古树名木建立档案,挂牌予以保护。

道坑人遵循祖训,保护古树林,流传了很多爱树护树的故事。

大集体时代,为结束道坑人夜间照明点煤油灯和油枞膏的历史,生产队决定从杨家坪电厂牵电线进山寨。经多方筹集,仍差几万元资金,怎么办呢?队长打起了古树的主意。他悄悄将古天枞树作价八万元卖给了木材贩子。准备砍树那天,被族人知道了,于是大家纷纷聚集在古树周围,用生命护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宁愿点油枞膏,也不卖树!谁卖树,谁就不是道坑人!”

面对族人的护树行动,队长羞愧难当,最后不得不放弃卖树决定。古树得救了!

热心古树保护的彭南庄老师,现在仍记得小时候砍树挨打的往事。他家屋后有一棵古银杏树,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少不更事的他怕树倒了会压着屋,同时嫌树叶落得满地难以打扫。于是,趁他父亲外出做工夫的机会,自作聪明地请两名壮汉将银杏树砍了。父亲收工回来了,不见了古银杏,将他叫过去问清原委,顿时火冒三丈,一旱烟袋挥过来,他的头上顿时起了鸡蛋大的包,疼得抱着头在地上打滚,父亲吼道:“这些古树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传家宝,我们宁肯让屋被树压垮,也不得砍伐!谁砍谁就是对祖先不敬!”

道坑自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上山砍柴,只能捡干柴,不砍活树,就是被风刮倒还未干的树也不准砍。现在,你进入古树林里,随处可见被风刮倒的古树,有的快腐烂了都还躺在那儿。

彭南庄老师的弟弟小时上山砍柴,砍了一棵丝栗树,回家后同样挨了一顿父亲的烟袋。在长辈的棍棒下,一代又一代道坑子弟的骨髓里,就这么根植了爱树护树的基因。

道坑不仅有大片古树林,还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

当年,道坑人的祖先定居道坑后,勤耕苦做,将附近两沟三岔的平地开垦成稻田,将缓坡开垦成土地,广种水稻、玉米和油桐、油茶树,建起了自己的碾房和油坊,自给自足,油茶是贵重的经济作物,一时富甲一方。富裕起来的道坑人,开始重视教育,清代时,族人就在寨中办起了学堂,彭善位考取“顶子”不愿去县城做官,留在学堂执教,道坑子弟都在学堂读书,琅琅的读书声在古树林回荡。耕读传家、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播。

但是,身处民国乱世,地处明溪、二梭这个土匪窝,哪里有安居乐业的一方净土。这里的富足,早引起了土匪的觊觎。土匪多次扬言要抢道坑。

道坑人为防土匪抢劫,围绕山寨用石块修建了厚达半米、高达两米的保寨墙。土匪攻打几次都未能得手。有一次,土匪终于用炸药炸开了寨墙。冲进寨内,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杀,打死五人。族人看保寨墙也保不了寨,于是在一悬崖上用石头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寨堡,购置了枪支弹药,自制了一门猪儿炮镇守关隘。平时种地,住保寨墙里。土匪打来时,贵重物品和老人小孩迅速转移到寨堡内。有一次,一伙土匪攻打寨堡,炮手点燃猪儿炮,“轰”一声巨响,将土匪打得人仰马翻。领教了道坑人的厉害,很长一段时间,土匪不敢打道坑的注意。

现在,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道坑被一些来此采风的文化人摄影家发现,他们回去后,发表精美的摄影图片和探访游记,这块偏居湘鄂边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一下被外人知晓。于是,成群结队的游人来此参观。2015年秋,天津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资深评委谢大光先生来到道坑采风。前年冬天,本土作家黄光耀带领一个团队进驻道坑,以此为故事外景地,拍摄了湘西首部方言爆笑微喜剧《沙宝村的故事》。前年5月,首部土家族历史文化题材电视剧《血盟千年》,又在此拍摄,更使道坑名声远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