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凉灯,老鹰落脚的苗寨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文/图

我们此次要去的地方叫凉灯,苗语意为“老鹰落脚的苗寨”。老鹰落脚的地方,定是地势高峻,人迹罕至。

出发之前,听人说,凉灯村位于凤凰县山江镇北部,天星山自然保护区内。距离县城约40公里,距山江镇政府所在地10余公里,是一个偏远、闭塞、贫困的苗族聚居村落。凉灯村海拔最高处达到千米,境内山峦起伏,深沟险壑。

在湘西生活工作近30年,大部分乡村我都跑过了,而凉灯没有去过。它是新近被人关注的。因为中央美术学院一个学生,毕业后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2019年5月,他在首都北京举行了主题为凉灯的作品展览,产生轰动效应,这才引起人们对这个深山苗寨的关注。

凉灯山高路远,很长时间不通公路,几乎与外界隔绝。山里人守着好山好水并不觉得好。多年来,凉灯紧锁深闺,默默无闻。山外的凤凰古城已经被炒得热火朝天,它在深闺中却静若处子,像披着神秘面纱的美人,难睹芳容。

此刻,我们的越野车正行驶在山江至凉灯的弯弯山路上。

出山江镇后,汽车一路沿山坡向上行驶。行约五公里,穿过雄龙村,到达与毛都塘的岔路口。这里地势很高,视野开阔。山下,是一条深深的峡谷,将我们所在的山与对面的山截断。峡谷深不见底。峡谷的对面,是一片高山台地,远望过去,只见峡谷中新修了一条公路,呈“之”字状盘旋而上,直达山顶。半坡至山顶散布着民居,似神话中的仙山琼阁。我想,那就是凉灯了。

接着,我们开始向下行驶。要下到峡谷底部,然后再沿着公路爬行到对面的山上去。

山路十八弯,我们绕过一个又一个弯,终于下到谷底。峡谷幽深,谷底几乎见不到太阳,一片阴凉。这里的小地名叫两岔河,两条峡谷小溪在这里相汇,然后,向着更低处流去,在谷底葱茏植物的遮掩中,不见了踪迹。

此地凉风习习,溪流潺潺,根本感觉不出正是炎炎夏日。

路边,有两块巨大的宣传牌,上面有关于凉灯村的照片、地图和文字介绍。地图显示,凉灯村位于一块高山台地上,四面皆是悬崖绝壁;全村共分5个自然寨,新修的一条环山公路将它们有序地串联在一起。

根据地图,我们决定向左行驶,环大山一圈,再从右边下山,这样,可以浏览5个自然寨。

沿着左边的溪流逆行,进入另一条峡谷。

峡谷两岸均为悬崖绝壁,高度约四五百米。从谷底看上去,峭壁垂在蔚蓝的天幕上。我们必须从绝壁中开凿出来的盘山公路向上行驶,直到抵达之前眼见的台地。

陡峭的悬崖上,悬挂着许多古老的植物,枝干遒劲,树叶苍翠,在夏日的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致意。不时有溪流或瀑布从绝壁上飞流直下,跌落在路边的石头上或溪谷中,给人带来一袭清凉。悬崖边有水井,汇聚着从石缝中渗出的汩汩山泉。下得车来,鞠一捧山泉喝下,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公路护栏外,芭茅长势正好,长长的杆子上,撑起轻盈的茅絮……在景物的交替变幻中行驶着,我们忘记了正身处险绝之地。

最先到达凉灯下寨。

山里的地名很古怪,相邻的两个苗寨,往往同一个名字,为了便于区别,俗称上寨、下寨,或前寨、后寨。凉灯苗寨就分为上寨和下寨。下寨村口,有古树,有水井,正可供人歇息。

继续前进,很快到了一个制高点,回头俯瞰,整个寨子尽收眼底。全是清一色的土屋,周围被青山和翠绿的古树包围着,阳光斜射着房子,留下清晰的暗影,我们观看、拍照、流连。

相对于下寨,上寨更大一些,人多些。

苗寨古旧,全部土屋,没有一幢木房、砖房,令人有了恍惚之感,这里仿佛是与现代社会隔绝的地方。

进入寨子。村寨一切整齐有序,青石板路连接着各家各户,村里孩子赤脚踏在石板上,玩耍着。屋前屋后,鸡鸭在捉虫子,知了也在树上凑热闹,唱着夏日的歌谣……完全是一幅古老的乡村图景。

我们看一阵,拍摄一些照片,便继续前行。看了环绕村寨的形状各异的山峦、台地高处的断崖景观、土屋层叠的美丽雀儿寨。雀儿后寨是村部所在地。寨后是高耸的青山,寨前是一片梯田,边上一口水井,两个苗家妇人在井边洗衣,棒槌敲打的声音扰动着古老宁静的村寨,一时间,苗寨在蓝天白云之下鲜活灵动起来。

从雀儿后寨下来,又是盘山公路,峰回路转,蜿蜒曲折。在一个大转弯处,我们看到了两个巍然屹立的石头,直插蓝天。当地人称其为“天柱”。它们活像一双男女正在约会。男子身躯伟岸,女子婀娜多姿。他们似乎已别千年,偶然相遇,正深情凝望。随着我们视角的变换,他们挨得越来越近,注视越来越深情。此情此景,虽然是一对石头,但胜似一对深情的恋人。

从山上下来,我们又到了两岔河谷,从此地踏上归程。

凉灯村的地形地貌独特,属于典型的岩溶台地。

岩溶台地通常顶部地势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所环绕,是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云贵高原东部边缘,普遍发育这种地貌,而湘西这一带最为典型。

湘西正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斜坡地带,也是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受到断裂及密集的节理裂隙影响,湘西的岩溶台地往往与峡谷随影相行,台地越是高度切割破碎,峡谷越是密集深幽。从而形成世界上发育最密集的岩溶高原网状峡谷群。

台地与峡谷形成的丰富地貌层次,流水带来的富庶河谷,山区富于变化的立体气候,使这里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世代栖居的美丽家园。人们在这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也孕育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凉灯苗寨,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凉灯美,美在天然的生态环境,美在建筑文化的古朴,美在民风民俗的浓郁,因而,它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凉灯村曾经是封闭的,正因为封闭,长期与外界隔绝,它的美方能躲避外界的影响,它才能不被改变、冲淡甚至消失。对凉灯的资源,如果能合理地挖掘、保护、整理,这个老鹰落脚的苗寨必然大放异彩。

黄于纲就被凉灯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吸引而来,到达凉灯的那天,他决定住下来,一住就是10多年。

1980年,黄于纲出生在湖北石首长江边上一个叫天星堡的小村,经历十分坎坷。他一岁丧父,后母亲改嫁,他与奶奶生死相依。13岁时,因贫困辍学,只得追随母亲,回到湖南桃江就学。他喜爱绘画,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哪怕流落街头,挨饿受冻,也要拜师学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穷且益坚,不堕其志,2002年,他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

2003年的冬天,他遭遇了一场短暂的爱情,这场爱情以失恋告终。为了浇灭内心的火焰,他追随沈从文的足迹,来到凤凰,到了山江镇。在那里,他遇到一个小学老师。这位老师对他说:如果真想画出好风景,就去凉灯;那个地方穷荒艰险,不通公路,需要翻山过去。黄于纲听了这话,非常向往,立即动身出发了。

登上凉灯之后,他感觉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他开始扎根在那里,画自己想要的作品。临近毕业,他以凉灯为背景创作的《年关》,荣获了毕业创作一等奖、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社会组三等奖和中国学院奖最佳美术设计。

2006年,他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北京和其他大都市,而是回到了湖南,回到凉灯。他确定选择凉灯来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母题,之后,便扎根在凉灯10多年。

长期与凉灯的村民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这种疏离于现代文明的“下放”体验,不仅使他的人生扎根于底层,体会到了真实的人性与生命的苦难,也使他的作品和文字迥异于当下一些流行艺术样式的光鲜和浮躁,从而获得了真诚、淳朴、敦厚的性格品质以及庄严肃穆的精神品质。

凉灯这个村落,给了黄于纲“另一个生命”。

他用画笔、用雕塑记录着一切,16年来,他收获很多,有震惊,有感动,有悲伤,有痛苦。黄于纲钟情于凉灯,不只是为迷失的当代人寻根,实现精神还乡,更多的是对边缘人群的炽热情感。

凉灯,虽然偏僻闭塞,贫穷落后,却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现场,充满着生命本真的形态。这些为黄于纲的创作提供诸多灵感、丰富素材和巨大能量。他还用文字记录了凉灯。在《凉灯:山这边的中国》这本书中,他说每户人家的阳光都有不同的故事。这本书记录、叙述了一座苗寨尤其是数个特殊家庭的峥嵘岁月与命运变迁,探讨了他们的生死、爱欲与前途。

黄于纲笔下的凉灯是“黑色调”的。幽暗的“黑色调”,让不少观众和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了“苦”。但他的“黑色调”并不是在替凉灯“诉苦”,他认为,作品中的这些人过着自己不悲不喜的平凡生活,“我倒更愿意读者能从中读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它如此顽强,生生不息”。

10多年扎根凉灯的深厚积淀,使他不仅写下了《凉灯:山这边的中国》,也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分别于2014、2015、2016年在北京、上海和长沙举办“凉灯:黄于纲的一件作品”个展;2019年5月,又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凉灯:那块田里长出来的画”个展,无不激起美术界的波澜。

一个青年画家钟情流连于凉灯,固然有其独到的眼光、创作的初心,也体现凉灯这个地方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山水人文气质和魅力。

这不,全国各地的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们,正慕名攀爬在去凉灯的路上……

凉灯村共有5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180余户,千余口人。因为偏僻闭塞,以前,凉灯村老百姓生活主要靠种植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要是遇上干旱歉收,则靠政府救济,勉强度日。经济上,除了外出打工,几乎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前些年,烟叶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240元,是个低收入的贫困村。

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该村的投入,先后投资两千万元,修通了20公里的全村环形公路,并全部硬化,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接着,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许多老百姓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村里办起了竹笋加工厂和黄酒生产厂等,老百姓有了新的就业途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政府还很重视凉灯的古村落保护。在凉灯,并不见那些代表现代建筑符号的新房拔地而起,而始终保持着古朴的民居。这,正是凉灯散发着无穷魅力并深深吸引人的地方。

从凉灯高地下来,已是傍晚。日落西山,将西边的天空衬得通红,无数的火烧云在天幕上不断地变换着各种图案,看得人眼花缭乱,神思飞扬。

此时此刻,我的心还停留在凉灯苗寨,想象着夕阳映照古寨的画面:耀眼金黄的余晖,将老牛、老人和孩童的身影投在墙上,长长的影子,如动画一样变幻;山中的老鹰,忙碌了一天,在天空做最后的巡视盘旋,准备归巢了。

如果有可能,我愿做一只老鹰,展开双翼,在这片天空上翱翔着。我不会远去,将守着这方水土,在这片老鹰落脚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