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路苦行一路歌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龙继刚

作家余秋雨开创了我国“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深厚而浓郁的文化味道是余秋雨散文的大艺术、大魅力。读完他的《行者无疆》后,由于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渴念,我便又购买了先生的《千年一叹》和新版的《文化苦旅》等散文集。

在新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精挑细选,精心安排了自己诸多的散文精品。全书从“如梦起点”起步,从儿时家乡的牌坊、寺庙和信客写起,用小说般的情节、细节和语言,真诚和传神地描写了家乡传说的传奇文化,如圣火一般,点燃了作者“文化苦旅”的起跑线。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用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静听着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雨声。”为了文化寻根,余秋雨辞去了一切行政职务,解甲归“文”,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一路上,他行走在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用艰难的脚步和忧郁的眼神去赏阳关雪、观废井冷眼、读杭州宣言、瞩目山庄背影,倾听着宁古塔和山西遥远而壮烈的故事。

“有了笔,一切都够了。”在“苦行”和“苦寻”的同时,余秋雨还借用一腔热血、一份责任和一种情感,尽情地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秀丽、祖国历史的悲壮曲折以及历代文人所经历的悲苦人生和凄苦经历。可喜的是,在“苦”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巴蜀郡守李冰的治水韬略,重温王维和老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对饮欢唱,欣赏苏东坡的滔滔才气以及他可爱可贵的人格精神。悠悠灿烂的中国文化如银河之悠长,如繁星般耀眼,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

泰戈尔说:“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和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我正沿着这条路走来。”在“世界之旅”中,在泰戈尔的“召唤”下,余秋雨克服千难万险,走进了新加坡、尼泊尔以及北欧等国。在考察异国文明的日子里,面对着恐怖和威胁,余秋雨毅然前行,不断地寻找着世界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差距。途中,他还有幸地邂逅了漂泊他乡的华侨华人,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广阔传播。当漂洋过海的中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相撞相融的时候,那份入乡随俗的改变和游子深切的眷恋,总是在感动着“苦旅”中的作者,也感动着翻动纸页的万千读者。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读着《文化苦旅》,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人生之旅”这部分。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篇目读着都会让人心生痛感。在“谢家门孔”里,我们可读到导演谢晋卓越的梦想和辉煌的导演事业。但是透过“门孔”,我们却意外地“窥视”到了谢晋弱智的孩子以及这位男人的一颗无比温柔的心。读者读着这种“温柔”,仿佛拥抱一颗催泪弹,让你不得不就泪流满面了。而让你感动的就是一份爱,一道人性的光芒。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云。”在《巴金百年》《左临遗言》等篇目里,余秋雨描写了在特殊时期的老一辈文学家和戏剧学家敢于守真理、讲真话,勇于坚持追求梦想,为祖国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不朽人生以及不屈不挠的高贵品格。读着这些故事,感受着这些品格,即使在新时代的“文化苦旅”中,也会迸发出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宝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在追逐文化苦旅的人生路上,余秋雨先生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包括诽谤和诬陷等。人生苦旅重重、苦味烈烈,越是困难的时候,余秋雨越是走得坚强,写得坚定,他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时间不多,笔墨珍贵,不能有一点一滴在对诽谤的反驳上。”余秋雨的“不反驳”正是作家大度的表现,是作家修养的表现,更是作家风度的具体体现。同时,“不反驳”还壮实了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步伐,让他灼热的心、炽热的情和对祖国文化火热的爱,一并燃烧成一行行火辣辣、赤诚诚的文字。

余秋雨说,新版的《文化苦旅》作了删补,新加的篇目比原来的文章开阔多了,沉痛多了,也超越多了。遗憾的是,我以前并没有读过老版本的《文化苦旅》,对于“开阔”“沉痛”和“超越”不能形成前后的比较。不过,顺着文章和文字的铺设,在阅读和思考间,这种沉痛之感却自始至终贯穿全文。

不得不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苦行良工”之作,包含着他的“志坚行苦”之乐,给予读者“咽苦吐甘”之味,真是一个“苦”字了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