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孔子与隐士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周玉萍

读得越多,越觉得《论语》是一本十分有趣的百科全书,不仅有治国修身的大道理,也能够推测当时的社会习俗,最重要的是可以见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抱定救国救民之心推广“仁”道的夫子,一心向学而性格各异的学生,各有立场和需求的当政者、问道者……其中,也有言行举止特立独行、与《论语》积极进取的基调并不十分和谐的一类人——隐士。

究竟怎样的人才能称为隐士?从字面上来看,一是需要“隐”,不出仕做官,或者仅以底层小官维持生计,不参与国家大事;二是需为“士”,必是有一定才学之人,并不是平凡的贩夫走卒生活在山野市井就能够称为隐士。自古以来,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隐士。从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再到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解甲归田的范蠡、梅妻鹤子的林逋……这些人虽然选择远离权利中心,避世隐居,却创造了闲云野鹤、采菊东篱的诗意田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扛起了中华文人价值观念的大旗。

《论语》之中,孔子对隐士的概念进行了直截了当的定义: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篇第十五

在孔子的眼中,蘧伯玉的行为可谓是典型的隐士做派:社会政治清明、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则出仕为官,为国效力;当权者荒淫无道,则卷起铺盖走人,绝不与暴君乱臣同流合污。“君子哉蘧伯玉!”一向要求极高、吝惜“君子”一词的孔子,也用十分赞赏的语气,将蘧伯玉这样的隐士称为君子。可见孔子对隐士的评价之高。

但是,隐士们对孔子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友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途中遇到的隐士还真不少。首先是问路过程中遇到的几个“硬钉子”:长沮、桀溺和荷蓧丈人。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第六

据说,孔子在离开楚国叶地,返回蔡国的时候,遭遇一条茫茫大河,人生地不熟,正为如何渡河而苦恼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两个人并肩耕作,以为只是一般寻常的乡野耕夫,便让子路前去问路,结果却是远离朝堂却通晓世事的“隐士”,还吃了让人不痛不快的“闭门羹”。一个说:“孔子无所不知,一个小小的渡口,又何必询问别人?”完全是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嘲讽态度。另一个,干脆来了反间计:“小兄弟啊,如今世道不好,孔子走的路恐怕行不通,与其跟着他东奔西跑、浪费光阴,不如像我们一样退一步,乐得清闲自在啊。”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第七

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孔子由叶地返回蔡国的路上,出场的又是孔子的忠实弟子子路。子路与众师徒失散,见到一个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准备下地劳动的老人,欣喜地前去询问:“老人家,您看到我家老师了吗?”没有想到老人的态度却出乎意料:“手脚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意思是孔子不踏踏实实地做点耕读的本业、天天东奔西跑的行为并不足以为师。能够做出如此评价的,也只有隐居于民间的高人。

不过,在各大隐士之中最为张扬轻狂的当属楚狂接舆和荷蒉者。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第五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宪问篇第四十二

楚狂接舆为楚国的隐士,荷蒉者为卫国的隐士,两国相去甚远,但是两人对于孔子的态度却惊人相似。楚狂接舆以高傲的态度冷嘲热讽:“当今当政者德行衰败,难以成大事,你孔子一个人苦苦追求,也无济于事啊!算了吧,放下心中的执念,到此为止吧!”荷蒉者也是一股世事洞明的智者模样:“你(孔子)的政见高明,但是没有人真正懂得,没有人会实际采用,你真的不懂得审时度势,知难而退啊!”

初读《论语》时,对孔子的弟子记录这些隐者的行为颇为不解:著书立传一般都是重点宣扬主人公的正面事迹而规避那些不怎么光彩的一面,以塑造一个正大光明的形象供后人憧憬效仿。《论语》为什么要记录孔子挨骂、挨批的故事呢?

通过阅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及《孔子传》,方知很多教科书中定位的伟大教育家、政治家之外,孔子的另一个“丧家之犬”的称谓并不是诽谤轻视:孔子一生不得志,仕途非常不顺,早年在鲁国干过委吏、乘田之类收账、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岁左右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司寇”,干出了“夹谷扬道”、“堕三都”的几件政事,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各国,闻名诸侯之间,但是各大诸侯并没有启用他为官,也没有采用过他的政见。其中,陈蔡两国甚至为了避免楚国启用孔子给他们造成威胁,对孔子的仕途进行严厉打压胁迫,使得他们曾经在陈国绝粮,差点饿死。孔子在匡城和宋国也曾两次遭遇生命危险。现实中处处受挫,终生壮志难酬,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其实,孔子也产生过归隐田园、海阔天空的念头。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篇第十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篇第五

终究,这样的话语,也只是只是发发牢骚、宣泄情绪罢了,孔子还是对出仕为官抱着巨大的希望,四处推销自己的政见。这样的心思,被小小的晨门和仪封人看得很清楚。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第四十一

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八佾篇第三

一般的解读之中,将晨门的话“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视为讥讽,我倒认为是一种敬佩。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之中,无法决定所处的周围环境和世道人心,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志向和行为。隐士们的知难而退,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有利于自己的时候选择挺身而出,不利于自己的时候选择退避三舍,这其实还是一种形势和利益的权衡,没有跳出趋利避害的人之本性。而孔子的知不可为而为之,则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的责任担当,因为他心中所计算的,已经不是狭小的个人或者集团利益的追逐,而是将国家社稷黎民生计放在了首位,将弘扬天道视为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精神追求,能够实现是一种幸运,不能够实现也无怨无悔。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说,隐士的归隐消极是道教的顺应自然,孔子的知难而进则是儒教的积极进取。正是因为隐士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犹豫徘徊但最终坚持心中信念的孔子,读懂了“理想主义的政治家”的概念,也懂得了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真正原因。

而这些,那个甘居低位的仪封人不是在当年就已经一语道破?真不愧是留名千古的隐士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