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彬
转眼又到了金秋送爽的季节。妻子捎回口讯说,街上有人卖枞菌、蜂壳菌、乔巴菌,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枞菌50元到70元一斤,蜂壳菌20元左右一斤,乔巴菌35元一斤……还说本小区有对夫妇一个下午找回了两大桶枞菌。说得我兴奋不已,蠢蠢欲动!
找菌子,我并不是外行,小时候每到野菌生长的季节,我总是满载而归,收获小时带回两三串,收获大时带回一背篓。在油盐不进的年代,乡村人炒菌子下饭,那是一顿美食大餐,即使吃不上大米饭,连粗食杂粮也能吃上三大碗。
最近,赶上州庆与周末连休,我邀妻子和儿子来到了花垣县古苗河景区找野菌子。
此时,正逢久雨转多云,景区附近的大山上枞树林立,挺拔苍翠。凭小时候找菌子的经验,有枞树的地方会长枞菌。我们一人一根树杈,一个食品袋,从山脚顺着崎岖小径一路左顾右盼,不停地舞动手脚,东踩西扒,像过梳似的一遍又一遍翻开植被,忽然传来了次子的惊叫声“妈妈,我看到了3朵枞菌,金黄色的,硬币一般大!”
孩儿的话音刚落,接着又是妻子的大呼小叫“彬,这里的蜂壳菌和枞菌密匝匝的,我手都摘麻了,快来一起摘!”
我顾不上茅草和荆棘划破了手皮,鲜血淋漓,一路狂奔,禁不住惊叹:哇噻,苍天眷顾!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山上之前几乎被别人翻了个底朝天,怎么没人发现这些菌子呢?顾不上那么多了,只顾与妻子一道连根带土忙采菌子,大的有碗口一般粗,小的如一枚枚铜钱或纽扣,黄的似金,乌的似玛,晶莹剔透,惹人喜爱。
此时,我虽未带给大家惊喜,但时时提醒说,有菌子的地方,一般不止一朵,咱们先别散开,再扩大寻找范围,仔细翻开枯叶、杂草、荆棘,也许还有些菌子隐藏在暗处。果不其然,我们展开了搜寻范围,在隐蔽处发现了一些东藏西躲的菌子,有的被人踩坏了,有的蛀虫腐烂了,还有的刚破土而出,嫩嫩的,生机勃勃,英姿飒爽。
为了防孩子误采毒菌,妻子以现实版和手机百度版的菌子为范,提醒孩子别采认不到的菌子,只采像蜂壳菌、枞菌、乔巴菌这类,尤其警惕有毒的红菌子。经一番比对和识别后,孩子总算对食用菌已了然于胸,同时对一些毒菌也心存戒备。
其实,找菌子,安全防范是第一,除了忌采毒菌外,最好邀上几个伴,每人携一把长柄的镰刀、一根带叉的木棒,既便于披荆斩棘,又便于掀翻覆盖物,同时也可当防身器用;如果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好别选大雾弥漫的天气,但要带好手机、备好食品和饮料,彼此间相隔别远,谨防遭遇不测、误入歧途或迷失方向时能相互联系和照应。
湘西山多,沟壑纵横。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森林覆盖满山遍野,雨水也较为充沛,雾多湿度大;加上民间取柴用火被煤气取而代之,枯枝败叶狼籍满地,无人捡收,此既厚实了地面覆盖度,又增强了土壤肥力,气温暖和时容易催生菌子。故每到夏秋两季,各地的菌子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几乎占据了乡镇农贸市场的一条街,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菌类一族中,枞菌有“菌中之王”称号,它分为三月菌、六月菌和重阳菌。
民间还有传说,枞菌是观音菩萨送来人间的仙姑,她只是奉献,却不愿让人类驯服。所以至今,人类能人工栽培出冻菌、木耳、香菇等,却无法人工培育出枞菌。
枞菌,与枞树相伴而生,且带有枞脂的香味,因此得名。枞菌有两种,一种是黄色的,叫黄枞菌,在湘西,黄菌通常生长在四、五月份;另一种是乌色的,叫乌枞菌,主要生长在九、十月份。
黄枞菌,外形干瘪,不够丰满,下锅时,倘若单炒,虽香,但淡味,如加点猪肉或猪油轻炒或爆炒,香味和口感均能倍增;乌枞菌,无论生长在贫瘠或肥沃的地方,都显得肥厚和丰满,且营养丰富,油脂足,可炸油,哪怕单炒,也能让人食欲大振,久恋不厌,生活宽裕的家庭,在乌枞菌盛产的旺季,不惜重金成批购买,用油炸或冻藏,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是正宗的山珍美味,倘若有美酒下菜,简直如过神仙般的生活,普通肉类岂能与之相提并论?难怪乌枞菌价格昂贵!
大湘西,菌种繁多,除了枞菌、蜂壳菌、乔巴菌外,还有地蘑菇、石花菌、木耳等。外出找野菌子,不一定非要找到枞菌、蜂壳菌、乔巴菌才算幸运,哪怕找到地木耳、石花菌。木耳当中的任意一种,都是难得的口福。地木耳一年四季都有,尤其数山上附有苔藓的岩壁或石槽处最多,通常成块成片地生长在地面上,随处可见,洗净后既可凉伴生吃,又可搭配酸青菜一起炒,这是一道难得的菜,有缓解油腻、助消化、美容养颜等效果;石花菌常生在砂土上,形状似一朵盛开的石莲,色彩斑驳,伴青椒轻炒或爆炒,均能味调众口;木耳,以柿子树、板栗树上最为常见,它们常是成群结队生长在一起,一朵朵或一串串或一簇簇,有橘黄色的,也有褐色的,鲜嫩美味。
一路翻山越岭,带着对各种野菌美味的渴盼与追求,不知不觉间,已临近黄昏。此时,我们一家三口各自提着满满的一口袋菌子,虽然脸上显得有些疲惫,但踏上归途,一路欢声笑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