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山多,一岭一岭,一坡一坡,崇山峻岭,逶迤绵延。湘西人说:我们是推窗满眼山,出门就爬山,人在山中行,车在林中穿。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绵绵青山是湘西人的聚宝盆。青山绿水间,有建筑独特的土寨苗乡古村落,有四季不枯的潺潺河流,有形状各异的瀑布,有苍翠欲滴的树木,有大片大片的茶园和水果林,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药材资源,有取之不竭的美味山珍。
金黄胡蜂儿(湘西人称为雷蜂、虎头蜂、马蜂、杀人蜂)是山珍中的极品,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蜂蛹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美容美颜等功效,还有治疗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它是湘西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市场上曾卖到一百多元一斤。成年活胡蜂泡酒,制作成胡蜂酒是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风湿骨痛的良药。胡蜂酒还具有壮阳健肾、祛风除湿、舒伸筋骨、增强体质等功效。
几缕秋风,几场秋雨,丛林泛起斑斓的色彩,田野荡起金黄色的稻浪,山地瓜果飘香,胡蜂食源丰富,蜂儿硕大肥胖,秋季是寻找胡蜂的最佳时节。
国庆前夕,朋友老李邀约我和寻蜂人龙师傅及朋友老石,前往泸溪县军亭界大山里寻找山珍美味胡蜂儿。
上午八点,我们驾驶小汽车直奔泸溪。
久雨初晴,车窗外阳光明媚,在秋阳的照射下,金黄的稻田、飘香的果园、墨绿的林木,好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许被车外的美景陶醉,也许第一次参与寻蜂活动,我的心情特别好,围绕寻蜂话题,问这问那,十分好奇。
曾记得,小时候在老家,看大人钓蜂子,要用蚱蜢子作诱饵,一旦蜂子咬食蚱蜢肉,立马将白色棉花,或白色鸡毛,小心翼翼地捆在蜂子腰上,几个人各守一个山头,接力跟踪蜂子的去向。当蜂子停下来时,细心观察,寻找蜂巢,确定了蜂巢位置,做好标记,等到晚上,几个人背上稻草,用火烧死蜂子,从树上割下蜂巢,或从土里挖出蜂巢,美味的蜂儿就到手了。可龙师傅并没有带什么诱饵,怎么找得到蜂巢呢?我问他,他莞尔一笑,卖了关子,要我等下到了山上就知道了。
上午九点钟,车出泸溪高速路口,行驶在宽敞的武溪至白沙景观公路上,越过武溪大桥,进入老城武溪镇。我曾在泸溪工作了十个年头,离开武溪镇三十多年了,现在的武溪老城换了新颜,高楼林立,街道整洁,商店接踵,变化真大啊!
穿过老城街道,来到军亭界坡下,小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林中水泥路缓慢爬行。车窗外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斑驳的光影洒落一地,画出一幅奇妙的光影图。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唱起了欢迎曲,迎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
一路不时碰上一辆辆小汽车从山上驶来,我知道山上只有一个国有林场,不会有那么多汽车路过,是不是山林深处还有土寨苗乡?是不是穿山公路联通了山那边的八什坪、梁家潭通向古丈、沅陵等地?
车至半山腰的山坳处,龙师傅忙喊停车,司机老李一脚刹车,小汽车停在了公路转弯处的坪场上,我们下车后,龙师傅从口袋里取出望远镜,对着茫茫林海,东望西瞧,搜寻金黄胡蜂的踪迹。我们三个面对满目苍翠的树林,呼吸负氧离子,美得心旷神怡,打着“吆喝”,回音在大山飘荡,好似又回到了孩童时代。
几番搜寻,龙师傅没有发现“敌人”的线索,第一场战斗失败了。难怪龙师傅出发前没有准备钓蜂诱饵,原来更先进的仪器代替了老办法。
我们上车继续往山顶前行。当车来到又一个山坳处,龙师傅又发出了停车的指令,老李赶忙停车,我们下车后,龙师傅交代我们,可以自由活动,有情况电话联系,他单枪匹马又投入了战斗。
我们几个开车在林中转悠,沿山坳向山那边行驶,当车行驶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坳地时,一个小山寨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下车步行进入寨子,偏僻的山寨安逸幽静,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老人,于是,我们和他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这个寨子叫蜂子岩,属武溪镇管辖,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拂了偏僻的山寨,通了电,通了水,通了公路,可寨子人还是难以抵挡山外世界的诱惑,青壮年和小孩都走出了大山,打的打工,上的上学,如今的山寨,只留下几个老人,守着村寨打发时光。我们问起山上金黄胡蜂的情况,他说,他们这里山林茂密,野果飘香,野蜜蜂等昆虫较多,食源丰富,适宜胡蜂生存。他家养有几十桶蜜蜂,胡蜂经常光顾,咬食蜜蜂,他每天都要打死几十只胡蜂,保护蜜蜂不受侵袭。
入秋以来,一拨一拨的寻蜂人涌入军亭界、蜂子岩,搜寻胡蜂,若运气好,一天有几千元收入,难怪我们上山一路碰到四五拨寻蜂人。
我们同行的老李退休后也开始养蜜蜂,碰上杨姓老人,互相交流养蜂经验,有说不完的话,特别杨老汉谈起养蜜蜂,滔滔不绝。他说,他家的蜂蜜无污染、纯度高、质量好,远销长沙等地,供不应求,一年仅蜂蜜收入就有几万元,要不是牵挂蜜蜂,他也离开了山寨。
我们交谈甚欢,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突然老李的手机响了,打断了我们的交谈,电话里传来了龙师傅的好消息,说他找到了胡蜂的线索,要我们赶快把车开到分开时的山坳处,与他汇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杨老汉,默默地祝愿他的养蜂事业蒸蒸日上,过上甜蜜美好的新生活。
三五分钟后,我们在分开时的山坳处与龙师傅汇合了,他眉飞色舞,高兴得像个孩子。他告诉我们在对面约两公里的杂树林里找到了胡蜂巢,于是,我们带上装备,在龙师傅的带领下,向目的地出发了。
穿过巴茅丛生的杂树林,越过数十平方米的小山塘,二十多分钟后,来到山道旁的枞树林边,龙师傅神秘地小声告诉我们,胡蜂巢就在路边七八米的地方,要我们不要说话,跟着他悄悄地靠近目标,隔着两三米远我们停下了脚步,远远地望见杂树旁有一堆新泥土,龙师傅轻轻地说,蜂巢就在那里。为了安全,听龙师傅指挥,我们原路返回到小路上,留下装备,他一人战斗。我们三个离开目标约两百米处等他。可惜没有亲眼目睹他挖蜂巢的惊险场景,也没拍下扣人心弦的图像,留下了些许遗憾。
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约半个小时后,只见龙师傅身背内有寻蜂装备的口袋,右手提着的尼龙袋里装着蒲扇大三块胡蜂儿,左手提着装有数十只活胡蜂的铁笼子。我们立即迎上去,欣赏战利品,那种高兴劲儿,无法用语言表达。我赶忙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和视频,留下永恒的纪念。
时间已过两点多了,我们原路返回。一路上对龙师傅的寻蜂技术赞不绝口。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钓蜂子没得巧,只要你吃得苦,胆子大,摸准胡蜂经常出没的山林土块,找到蜂路,细心观察辨别,若蜂子飞进蜂巢都是一个方向,若飞出蜂巢是多个方向,这样基本确定蜂巢位置后,再仔细寻找,必有收获。
夕阳西斜,时间已近下午三点钟,我们回到停车处,准备打道回府了。
这次军亭界寻胡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站在林海中,极目四望,满眼苍翠,军亭界山脉绵延千里,无边秋风荡荡而来。浮生若梦,四大皆空,前之古人,后之来者,最后留下的却只有这静默无语的莽莽青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