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感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州委党校第36期中青班第二调研组

对于闻名遐迩的梁家河,我们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读过,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动的场景,会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脑海。到梁家河去实地感悟和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梦想。中青班安排了这次现场参观学习活动,圆了我们的梦,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感动,汲取了补足精神之“钙”。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水源缺乏,自古以来,这里的农民靠天吃饭,荞麦、土豆等耐旱作物是这里常见的种植作物。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发展,今天的梁家河村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靠腿走路、靠天吃饭、山道弯弯、尘土飞扬的小村庄,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美乡村”、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红色的旅游景点。质朴的村子里充满了红色基因,梁家河精神不断激励着到这里来的每一个人。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习近平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逆境中砥砺奋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一、感悟和践行总书记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今日的梁家河,已经很难再见到习近平当时工作生活的真实面貌了,只凭着我们自己的想象,在一个黄沙飞舞的贫困山村里,一个离家远行、满腔热血的青年,拿着铁锹在黄土地里挥汗如雨的劳作,在一座四壁漏风的低矮窑洞里,一个长年吃不饱饭、几月吃不上肉的青年,对着昏暗的煤油灯,如饥似渴地读书强大自己的精神。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时间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今天的我们不必经历习近平总书记所经历的磨难,不必为物资的匮乏和生活的艰辛而担忧,但总书记面对艰难困苦的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宝贵品质。

二、感悟和践行总书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

通过参观展厅的一帧帧珍贵的照片,阅读一行行感人的文字,感悟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感悟到的是总书记实事求是、不谈妄言、不图虚功的务实情怀,感悟到的是总书记脚踏实地、砥砺奋进、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梁家河的老百姓记得习近平,一同下乡的知青记得习近平,一个个久远的故事,他们都还清楚地记得起细节。并不是他后来当上了总书记,而是他为老百姓实心实意的做着事情。“百姓谁不念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这是习近平为焦裕禄同志写的词句,同时也是习近平自己的真实写照。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活最大的问题,年轻的习近平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立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在习近平此后的工作生活中,他一直都坚持与升华着这种实干精神,在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都把调查研究和真抓实干作为从政的重要抓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都念着他的好,干部都服气他的实干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事业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一次又一次地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

三、感悟和践行总书记坚定理想、甘于奉献的伟大信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感到困惑,但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通过读书学习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艰苦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坚定自己前进的脚步,在人生品格养成最关键的7年,他是在不断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中度过的。到22岁离开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自信。七年时间,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很多没有经历过艰苦社会实践的青年很容易迷失方向。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一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奉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感悟和践行总书记不忘初心、情系人民的家国情怀

诗人艾青曾经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睛里总是充满了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习近平就是这样的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他的感情是深沉的,是厚重的,是念兹在兹,融入血液的。2019年3月22日,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总书记:“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总书记的回答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种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在梁家河的时候已经显现,习近平总书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起点,是“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大到全党全国深入推进的“精准扶贫”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小到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的“菜篮子”工程、“厕所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为之奋斗。习近平把对梁家河的感情放大到一个国家,把对梁家河老百姓的感情推广到人民,感情始终如一,奉献未有稍息。这次参观学习,使我们感悟到了总书记情系人民的伟大的人格力量,也坚定了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梁家河的参观学习,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是一次党性修养的锤炼。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梁家河的参观学习使我们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真心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不负于伟大的民族,不负于伟大的时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