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打溜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湘西土家族特有的器乐演奏艺术形式,传递了湘西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联系着土家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日常,是祖祖辈辈留给土家儿女的珍贵文化遗产。
一、土家族“打溜子”的基本概况
土家族打溜子与土家族相伴相生,也是最早的一种土家族传统打击乐。打溜子,土家语称为“土挤钹”“傢伙哈”“挤钹哈”,据考证,远古时期,就有打溜子的土家语称谓。新中国成立后,土家人借用汉语方式将此古老的器乐称为“打溜子”。
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土家族自古就流传着一句俗话:“土家有三大乐,分别是傢伙、哭嫁、摆手歌。”《土家族风俗志》有这样一句话:“时至今日,在土家族山寨还保留着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他们仍有敲着盆钵,搞破鼓救月的习俗活动。”可见打溜子这种音乐艺术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生产,为了庆祝劳动成果而敲击渔猎工具和锅、碗、瓢、盆,它丰富着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
打溜子的表现题材大多以祈福、喜庆、吉祥、欢快的节奏内容为主,多是随行伴奏或是站立伴奏。涉及土家族人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婚嫁庆典、年节吉庆、迎宾送客、房屋建成、老人祝寿、甚至劳动生产和戏曲演绎都使用打溜子来活跃活动气氛。以土家族民间迎亲喜庆活动为例,溜子队伍边走边打,溜子队伍随迎亲队伍从新郎家出发,在迎亲嫁娶的整个流程中溜子音乐不间断,溜子队伍根据所到的场景选择相应的曲目演奏,随机应变,随时更换曲目,俗称“见子打子”。旁人以打溜子的乐队人数的多少来推测主人的排场与婚庆活动的规模,打溜子贯穿于土家族婚礼活动的全过程,节奏欢快激昂,悦耳动听,声音清脆响亮,十里八乡都能听到打溜子的乐声,富有浓厚的喜庆味道。
二、土家族“打溜子”的特点
一是演奏技法以及声响组合独特。钹有三种演奏技法,即亮钹、闷钹和砍碗,亮钹的使用技法为左右两钹对击,手指不需要触碰钹的表面,砍碗是用右手钹边砍击左手钹碗位置,大锣的演奏有轻打、重打、中打、边打。小锣一般是反面敲击,击打时用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有节奏的弹起锣面,敲击后马上用四指托起锣面,使其不留余音。
二是特定的组合形式。传统打溜子组合形式有两种:一是三人或四人溜子,是由单纯的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清锣鼓乐;二是五子溜子,是由打击乐加吹奏乐唢呐所形成的。三人溜子是较为原始的溜子组合,是指三人分别持大锣、头钹、二钹演奏而得名,三人溜子的特点为:双钹对面讲话,大锣收尾引点。四人溜子加了高音乐器马锣,比三人溜子更具表现力与演奏效果。五子溜子,在四子溜子的基础上加入唢呐器乐,溜子曲与唢呐曲同步演奏,是夹吹夹打的吹打乐形式,营造出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热烈欢快氛围。
三是丰富多彩的曲牌。土家人民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溜子的曲牌命名多是根据生产生活中所见所闻或所想的动植物或事象的一种描绘,传统的打溜子曲牌多数以表现大自然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为主。打溜子的传统曲牌如若按照溜子曲牌题材及其功能分的话,大致可以分成咏梅出行、动物情趣、生活习俗、绘意庆祝、吉祥如意五大类。每一种曲牌的命名都有一定的深刻含义。咏梅出行类勉励有志者坚韧不屈,不畏艰难,主要曲目有《一落梅》《大梅花》等,动物情趣类将大自然的兽禽虫鱼的声音或情态摹拟得惟妙惟肖,主要曲目有《八哥洗澡》《猛虎下山》《鲤鱼赛花》等,生活习俗类曲目重在描摹土家人的日常生活的情态愿望,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土家族日常生活事物惟妙惟肖的描绘出来,如《大弹棉花》《花枕头》等,绘意庆贺类和吉祥祝福类表现了土家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望,主要曲目有《双喜头》《四门进》《安庆》等。
三、土家族“打溜子”的创新方式
土家族“打溜子”的创新方式有溜子说唱与土家族溜子锣鼓这两种形式。溜子说唱,又叫溜子座唱,是传统打溜子的创新与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土家族打溜子的基本形式上添加音乐伴奏与说白来刻画人物,叙事道情,其表演形式以座唱为主,五人表演者连讲带唱或唱、做、揍同时进行,以土家族方言为基础,风趣别致,最突出的特点是说、唱、奏有机结合,其基本结构是将改编的土家族打溜子曲牌与新发展的溜子板、咚咚喹曲相结合而形成的。土家族溜子锣鼓的代表曲目是《毕兹卡的节日》,来源于土家族传统节日——社巴节,极具表现力,以土家族传统打击乐打溜子为主线,首次将土家族其他传统民间吹打乐器运用于表演中,如使用牛角、铜铃、司刀、咚咚喹、摆手锣鼓等多种器乐,营造出一种盛大、热闹的氛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