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习惯把出门远游当作难得的文化发现之旅。那次,千里飞越,踏上北疆辽宁土地,以十分期待的心情去沈阳故宫访古探幽。游览中买到《沈阳故宫》一书,如获至宝,于是按图索骥,与曾经书香四溢的文溯阁来一场怦然心动的遇见,追寻它与一部烁古耀今的文化典籍的绝响故事。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乾隆是最具特色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号称自己“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一方面,他开疆拓土,让清朝版图登峰造极,创下“康乾之治”,并且在文化保护上更是实施了一项伟大工程,组织官员、学者耗时十余年,编成了集中国浩瀚古代文化之大成的作品——《四库全书》。
鞍配马,馆藏书。《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大功告成后,乾隆又命人抄录为4份,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其藏书阁分别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和文溯阁,合称“北四阁”。后来又增加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扬州的文汇阁,合称“南三阁”。而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以书阁一体方式存留的,只有文溯阁了。
像一位历史老人,文溯阁历经二百多年兵燹战乱,仍完好无损地庇护着一部皇皇巨著,沧桑地伫立在沈阳故宫的西路北部。
历史烟云中,文溯阁与《四库全书》照例难逃合合离离的宿命。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入藏文溯阁,至清帝退位,《四库全书》在文溯阁静静安放了131年。文溯阁《四库全书》的诸多磨难经历始于1914年,这一年,为拥戴袁世凯登基,准备影印《四库全书》,于是将文溯阁藏本运抵北京,存于故宫保和殿,导致第一次书阁分离。1925年,经多方争取,终使文溯阁《四库全书》复归沈阳。1935年,伪满“奉天图书馆”代为封存《四库全书》。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四库全书》再一次离开沈阳,先后运到黑龙江省讷河、北安。1954年1月,《四库全书》得以再回沈阳故宫。
今天的文字记载轻描淡写,怎知昨日的书阁离合,哪一次不是跌宕起伏、关山重重的经历?文溯阁与命运多舛的《四库全书》的机缘可见一斑。
穿过戏台、嘉荫堂、宫门,文溯阁到了。与整个沈阳故宫各种建筑“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华丽热烈的氛围相比较,文溯阁要清峻内敛得多。瓦绿剪边,柱子门窗皆绿色,这种冷色的格调与藏书楼功用相谐调,给人一种荫凉安静和清新淡雅之感。
“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探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当年乾隆御笔亲题的这副楹联,昭示着昔日王朝“一朝发祥地,三代帝王都”——盛京(今沈阳)的辉煌。大厅中间端放着的乾隆书桌和龙椅、背后高悬的“圣海沿回”牌匾、左右两边复原陈列的书架,以及书架上安放着的诸多黄色楠木书盒,一切是那么的古朴肃穆、沧桑幽远,无声地述说着昔日这里曾是皇室读书作画的“仙界”。轻轻地抚摸这里的一物一件,触碰到的乃是浸淫浓浓文化气息的二百多年来的漫漫时光。
比起喧嚣的皇帝寝宫、后妃寝宫,尤其是生下皇帝福临的庄妃的永福宫,文溯阁要寂静得多。涉足这儿的造访者零零散散,叫人生出几许悲情。回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没有什么比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更能传承文明和供给后人思想智慧的了,而藏书楼恰恰是各种文化典籍的最佳容身之所,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去忽视和怠慢它们。
文溯阁原藏的经、史、子、集共40000多册弥足珍贵的图书,现已移到保管条件更好的现代图书馆收藏。然而,面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腹中空空孕妇一般的文溯阁,我依然无限敬仰。尽管书去楼空,但它所承载的一段保护典籍的伟大过往、一份绵延文化的神圣情怀,永远会闪耀在浩瀚璀璨的中华文化星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