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风筝的人》和《群山回唱》,再看《灿烂千阳》,对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喜欢。
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人,1955年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女子学校的教师。他在阿富汗度过了童年,后来为逃避战乱随父母迁往英国,再到了美国,初到时经济贫困,后来考入大学医学系。1993年取得行医执照,1999年开始文学创作,200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曾获约翰·斯坦贝克文学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创作的三部作品中,展现了阿富汗的风土人情,也融入了他经历过的战乱、逃亡、救赎,对人性的描写十分真实贴近,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共鸣。
《灿烂千阳》讲了两个阿富汗女性的曲折人生。第一个是玛丽雅姆,她出生在阿富汗地区城市赫拉特,是富商扎里勒与女佣的私生子,父亲为了名誉将她嫁给喀布尔的一个鞋匠。玛丽雅姆仅在婚后度过一段短暂的幸福日子,就因无法生育一直默默忍受丈夫的折磨,心如死灰,彻底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后来,玛丽雅姆为了保护莱拉而杀死丈夫,最终被枪决。另一个女人就是莱拉,喀布尔一位教师的女儿,从小接受现代教育,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战火让她先后失去了两个哥哥和父母,又与初恋情人失散,为了保护情人的骨血委身于鞋匠,和玛丽雅姆共侍一夫。莱拉历经磨难与初恋情人相逢,出逃到巴基斯坦,后来又回到了家乡喀布尔。
两个女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结局。
玛丽雅姆从小与母亲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古尔德曼村的荒野之中,淳朴而天真,她对世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认为世界并不像母亲口中那样不堪。为了寻找父亲的爱和梦想的生活,她独自来到了城市去见父亲,父亲却顾及面子不肯见她。残酷的事实残忍地戳破了她对父亲、对世界的美好印象,也让她彻底地否定了自己,让她的眼中不再有灿烂和煦的阳光;母亲的自杀,也让她背上了一辈子的枷锁。她的人生中,处处都是苦难。面对苦难,她的选择是隐忍和退让,却没有为她赢得尊重,赢得想要的幸福和平安。
莱拉则完全不同,她比玛丽雅姆小十多岁,这样的年龄差,在她们所处的环境中应该是两代人。莱拉热情、主动、阳光,她敢于追求爱情,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争取自己的利益。即使委身于鞋匠拉希德,她也敢反抗强势的丈夫,锲而不舍地向他提出自己的要求。她的主动、善良和担当,为她赢得了玛丽雅姆的信任和善待。她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抱负,在历经千辛万苦逃出阿富汗、求得安逸生活后,得知祖国战火消退时,主动说服丈夫回到家乡,投入家园重建的工作之中。
在序言中,卡勒德·胡赛尼称《灿烂千阳》是他专为阿富汗女性创作的作品。书中描述了阿富汗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卑微地位:女性不得单独外出,外出必须穿上只有眼睛露在外面的特殊衣物布卡,不可以让丈夫之外的男人看到脸,更不容许外出工作……书中,两个女人共同的丈夫、鞋匠拉希德就是这种思想的捍卫者。显然,笔者是反对这种极端思想的,为两个女性安排不同的命运,目的就在于肯定女性自我角色的觉醒,鼓励女性像莱拉一样为了尊严和幸福进行抗争。
和胡塞尼其他两部作品相比,《灿烂千阳》中的人物更少,故事更简单,叙述更平直,但并不影响作品的厚度和深度。
书中,作者通过看似矛盾的事件,很好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娜娜,玛丽雅姆的母亲,两岁失去母亲,因患癫痫病无法正常结婚,与主人扎里勒私交生下玛丽雅姆,她一方面给玛丽雅姆灌输作为私生子的耻辱,一方面却忍受屈辱悉心养育玛丽雅姆,将玛丽雅姆视为她的唯一;她不信任男人,却爱恋扎里勒,努力在扎里勒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扎里勒,玛丽雅姆的父亲,他每周抛下杂务定期去看望自己的私生女儿,给她更多的爱,却因无法丢下面子,不想付出更多代价与家人抗争,无法给玛丽雅姆应该有的身份,甚至在玛丽雅姆15岁时就将她远嫁抛弃……人性都是复杂的,不能够简单地说他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就像这个世界,有阳光必然有阴影,不能因阳光而忽视阴影,也不能因阴影而对世界失去信心。只是这样的认知过程太长,玛丽雅姆经历了整个人生,才原谅了父亲,放下了母亲。
笔者也不遗笔力地描述了阿富汗的传统文化、秀丽风光和世俗人情。玛丽雅姆从小生活的村外空地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鲜花长满小径;法苏拉赫毛拉给她读《古兰经》,教她识字,给她安慰;狭小的泥屋中,母亲娜娜和她养鸡养山羊,教她做面包,和她在泥屋的顶上看星星;还有偶尔的访客和定期来看望她的父亲,一切像是中国文化里的世外桃源一样美好,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温馨动人的魅力。书中,还写到了莱拉和父亲、初恋情人一起去看丝绸之路上的大佛,写到了很多阿富汗的诗歌、传说,无形之中增加了文化的厚度,将整个故事放在了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之中。
书中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对于阿富汗战争的近距离描述:熟悉的人被炮弹炸得血肉横飞,或者被埋葬在炮弹炸毁的房屋底下,街道、房屋中四处可见的炮坑、弹孔,粮食缺乏,医疗落后,感觉像是人间地狱……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特殊时期读到这本书,让人对和平与健康更加向往,倍感珍惜。正如书名那样,愿阳光永驻人间,愿阳光永驻心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