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烟雨西龙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湘西团结报
罗友升

罗友华

西龙村位于武陵山东部,永顺县西歧乡管辖,是一个土家族传统村落,2017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民族传统村寨。

西龙村由原小井村、陈家寨村合并而成,该村翠竹掩映,古树参天,山水风光好。村内透底沟是乜车河发源地,往南汇入酉水、直达沅江。西龙村文化底蕴深厚,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小井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也是载入史册的红二、六方面军在永顺的最后一战——“小井战斗”的发生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龙村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奋发图强,力挖穷根,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芒种时节,一场及时雨过后,雨雾中的村寨、云蒸雾霞,穿寨而过的西龙河,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行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柏油公路、水泥公路越修越宽阔,儿时下街进城的永龙古驿道,仍然让我难忘。

同学要来湘西玩,在微信上问有没有通高速。我回道,永龙高速从我们村里过呢。当然,这是个玩笑话。

永龙高速只是挂了村里的边角,但这足以成为与友人吹嘘的资本,足以让人自豪。

湘西山高沟深,永龙大界更是难走。上世纪八十年代,夜校老师为了教扫盲班学员乡土地理,编了“自治州十个县,永顺大庸桑植县,上龙山下保靖,条条大路紧相连”的顺口溜。旧时,西龙村的小井、陈家寨是永顺县上龙山,去湖北省、四川省的要道。

西龙村还有一条古驿道,永龙古驿道。永龙古驿道从永顺县城开始,经富坪、东鲁后,一岔去了“土家第一村”双凤村,一岔去东鲁村样品沟、两岔河。到了样品沟的彭家寨子,再过两条小河,沿着古驿道再走三公里,便是西龙村的富溪坡。

在富溪坡,清澈的溪水沿着驿道流淌,遇到悬崖便飞流直下,春夏雨水多时,就成了壮观的瀑布。冬季,流动的溪水又被顺着峡谷逆流而上的风吹成了一根根手臂粗的冰柱。由于水好,富溪坡还在溪边一个叫高坎的地方修建了水碾,用来碾米。现在,高坎内侧还有一块清代的功德碑,从碑上清晰可见的字迹可知,这里的乡绅曾筹资整修官道。

位于富溪坡的富溪寨,是一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精致土家小寨,现有十来栋木房。寨子三面环山,中间有三口常年不干的水井,寨子开阔处是一坝稻田。西歧乡出好米,又以富溪坡的米为最。直到现在,富溪坡的米依然能卖得好价钱。老辈人说,富溪坡曾有很多百年老茶树,房前屋后都是高山云雾绿茶树。

穿过寨子,沿着驿道下行三四公里,便是小井、陈家寨,继续往前可以到麻冲、烂塘坳和大坳,长达十多公里。驿道沿途共修了田坪花桥、铺上花桥、火烧桥花桥、关山沟花桥等四座桥。在洪水和战乱中,四座桥已经被毁。驿道在麻冲分路,一条经西歧寨、流浪溪去龙山靛房,一条经瓦场、中坝田上龙山县茨岩塘。

如今,驿道旁边有了永龙高速公路,去龙山、到湖北、重庆、四川,无比便捷。西龙村,也有304省道和县乡网络公路。近年来,村里新修了富溪坡至关山沟的公路,又加宽、硬化了寨子中的驿道,方便了人们出行。

现在,永顺经小井去龙山的百里驿道,已淡出历史,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和老辈人的讲述里。

西龙人爱桂花,各个寨子都有不少大小不一、花色各异的桂花树。最为出名的要数小井寨的百年丹桂。

老丹桂位于小井寨的周家院子,树干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树龄已有两百多年了。现在,县林业部门已挂牌保护。花开时节,红彤彤的花掩饰了枝叶,秋风拂过,浓郁的花香,飘向寨子的各个角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丹桂树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大人们关注的对象。桂花开时,大人们连夜在树下铺上竹簟子,等着桂花“扑嗖嗖”地往下落。一个晚上下来,桂花就铺满了竹簟。清晨,各家收起红彤彤的桂花,剔去枝叶,趁着好太阳,晒干备用。对干桂花加工,各家各户各有不同,香囊、桂花酒、桂花茶、红糖桂花膏、桂花烟或打糍粑用作焰心……

记忆中最好的桂花美味,莫过于周家二伯娘做的桂花糖心糍粑。糯谷晒干磨粉,捏成团子,糖桂花加炒熟的黄豆、花生、芝麻粉拌匀,包入团子里,上锅蒸熟后就可以食用。做好的糍粑外表剔透,趁热咬上一口,满嘴的桂花香味。

旧时,小井还设过墟场。老丹桂所在的位置是正街,有米铺、糖铺、布店、铁匠铺,还有四五家旅舍,人来人往,丹桂树便成了人们歇息的好地方。

红军时期,老丹桂所在的周家三合水的老院子便是活动的中心,小井乡苏维埃政府曾设在此办公。新中国成立后,剿匪动员大会、抗美援朝动员会、办大队食堂、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包产到户大会、全省油桐生产现场会、扶贫会等等,都曾在丹桂树下举行。由此看来,丹桂树见证了不少历史事件。

周家老屋几易主人,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只有丹桂树仍然枝繁叶茂,花团似锦。

现在,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丹桂树下已不如从前闹热,但暮名而的人多了,拍抖音的、画画的、搞带货直播的,百年丹桂树见证着新时代的小康故事。

每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

西龙村地名最响亮的当属碰龙湾和嗷虎头,据说这两个名字是左青龙、右白虎之意。

嗷虎头有个青砂水井,井水清凉甘甜,即使在大旱年间,也从未干涸。现在,这口井仍是村里人提凉水的好去处。现在,这口井上新建了亭子,改建了水池,方便村人汲水、浆洗。

说起地名,还不得不说人熊湾、羊冲、烂塘坳和陈尸坪。这些地方是曾经发生“小井战斗”的地方,这片大地上洒满了红军将士的鲜血。

1934年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永顺县塔卧设立省委、省革委、省军区,红色政权如星星之火在干枯的冬季迅速点燃。

是年底,小井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办事处所设在周家老屋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斗争中,土豪地主势力被镇压下去,根据地的劳苦民众得到翻身,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人民新生政权从未消停。

1935年7月3日,小井战斗打响了。这是任弼时、贺龙领导的红二、六方面军在永顺的最后一次恶战。据记载:

“1935年6月12日,红军围困湖北省宣恩城后,于咸丰、忠堡打败了张振汉部。23日,红军围攻龙山城。7月2日湘军陶广部第六十二师由永顺小井前往增援,红六军团萧克率红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第五十团由龙山茨岩塘奔赴小井阻击,7月3日晨,红军到达瓦厂遭遇永顺‘铲共义勇队’王玉山,彭孝斋60多人枪,并将其击溃。是日雨雾弥漫,陶广设指挥部于燕子坨。红军指挥部设烂塘坳岩屋里,并布防于张家湾、纸棚、烂塘坳、卡仕湖、大坳一带,萧克亲自指挥红军分别从大竹岗、拉及拉大沟、卡什湖三路直逼燕子坨。敌军用大炮和轻重机枪组织火力封锁,红军冲锋受阻,伤亡惨重,红六军团宣传部长李仆阵前牺牲。

红军改变战术,从小井、王家坡经周家寨后山迂回包抄,游击队长彭海东冲上人熊湾,用大刀砍死敌机枪手,红军立即发起猛烈冲锋,歼敌20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二挺,陶广残兵向陈家寨溃逃。次日,红军返回龙山。”

小井战斗是继十万坪大捷后歼敌最多的战斗。老一辈人说,战斗当日,枪炮声连绵不绝。红军冲锋攻上人熊湾、羊冲,敌人的碉堡防线被突破后,乱了阵脚,往铜堡、向家寨溃逃。这一场战斗死伤惨重,尸体如柴垛,遍布满坡,陈尸坪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在小井战斗中,小井乡苏维埃的干群为红军当向导、提供后勤保障,为战斗做出了积极贡献。红军长征后,小井苏维埃政府干群惨遭反动势力疯狂反扑,为革命付了巨大牺牲。

现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已经种上松、杉、桤木等树种,但遗址还能清晰可见。先烈们的浴血战斗,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为铭记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心怀崇敬,以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爱国、尊师、重教,是西龙的传统。各家神龛匾牌均书有“天地国亲师位”几个大字。

旧时,各姓都有自己的私塾,村人也常说“养子不教如养猪”。无论贫富,村里人都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伢儿能读书,是寨子人的引以为傲的事情。

建国后,小井、陈家寨分别建有小学。后来,学校布局调整,小井、陈家寨的学校撤并了。伢儿去了乡里、县城或州府读书。现在,小井学校已荒废,陈家寨在原来学校的校址上新建了村部和村民健身中心。

西龙曾经流传着读书三杰的故事。读书三杰各有专长,村民常说“焕福的文,焕章的画,焕琴的算盘盖上下”。现在,西龙有了读书新三杰,黄纯艳三兄妹都是博士。一门三博士已经是上个世纪的故事了,但是村民仍然津津乐道。

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励着西龙村人在读书上比学赶超。据统计,西龙村读书“出息”的人已逾二百人,活跃在各行各业。

西龙人爱读书,更爱国。西龙出过红军战士,也未缺席历史的重要时刻。

一个爱读书的村落,一个爱国的民族,摆脱了贫困,美好的明天可期!

远房老表麻伍儿进城了,拆了住了多年的危房,在溪州新城易地搬迁安置区分得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关山沟再少了一户常住户。

进城的麻伍儿,得了小区保洁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一千多块的工资收入,加上其他补助和收入,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开启了全新小康生活。

初夏的西龙,夜佷静,寨子的路灯亮着,此起佊伏的蛙鸣和着几声狗吠,让村子显得有些冷清。

村里务农的人不多了。外出的村民将坝子上的田,让给村里人发展产业,大多是不需付租金。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耕种,也舍不得让稻田荒芜。更远的地已经退耕还林,当年种下的树已成林,山更绿了。

村民说,如今吃穿不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好了,生活十分便利。只是当家产业,打工依然是村民增收最主要的来源。

为了增加收入,村里稳步发展中药材、蔬菜、花卉、烤烟、山羊养殖、民俗旅游等产业。罗冬大叔在官坝流转了几十亩土地,种起了芋头、覆盆子,每年收益可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两个一百年”的征程中,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的路上,有党的正确领导,奋进的西龙人,定会建好新时代的新农村。

愿山水如画的西龙,越来越美;愿勤劳上进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