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
石群勇
石
健
提
供
昨夜,风四起、雨交加,我难以入眠。潕溪书院的紫藤花正在开放,经得起风雨的肆虐吗?藤蔓下或许早已落满了紫白色的花瓣吧?如果紫藤花还未来得及让人欣赏就已香销玉殒,实在是令人疼惜怜爱。
一大早,我便急匆匆下楼,沿着操场外围、经孔子广场,直奔潕溪书院。经历一夜风雨,那一壁紫藤花不仅没有零落,而且仿佛经过了一次盛大的洗礼,开得更加璀璨了!我一夜担忧顿时释然。
2020年,是我与潕溪书院、与书院的紫藤结缘的第32个年头。30余年来,我从未像今年这样对这里的一切心心念念。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间,武汉危急、中国危急、全球危急。为了人民的安康,全国上下一盘棋、共同抗击疫情,中华民族在2020年开端演绎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4万余名逆行者义无反顾驰援武汉,我好姐妹彩云的儿子黎祺,一位90后的湘西疾控人,于2月17日出征武汉,至今还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正如诗人彭学明所讴歌的:我看见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是怎样同呼共吸/全民抗疫/甘苦同担/我看见那些文弱的白衣天使/是怎样一夜间成长为勇敢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去堵枪眼……/以仁/以爱/以德/以善/拭亮人性的光辉/点亮人格的灯盏……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莘莘学子,都参与到“抗疫”战斗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所在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按照州委州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统一要求,开展线上教学、精准摸排检测,守好门、看好人,坚决阻断病毒传播。师生们有的到新桥社区做志愿者,有的以笔为援、致敬抗疫战士,有的以歌为媒、为全民抗疫凝神聚力。学校按要求延迟了春季入学时间,没有了青春少年的校园,安静中难免寥落。
转眼,又到仲春时节。这阵子,我一个人时常站在办公楼的走廊上,静静地远观书院右侧的那一壁紫藤:灰褐色的藤蔓冒出了嫩绿的芽叶,接着,生出了浅紫深紫的花苞;后来,花儿缀满藤蔓,形成花串;花串从几缕到十几缕再到几十缕,以至现在如紫瀑般倾泻而下,生命的律动令人心神摇荡。
今天,我走近这一壁紫藤。藤蔓虬曲蜿蜒,串串花絮挂于藤蔓与绿叶之间,紫中黄白交织,春风拂过,芳香沁人心脾。紫藤花串15至30厘米不等,每朵花从黄色的花心渐变为白色,过渡至紫色后呈蝶形花冠全面铺展开来。这几日,紫藤从麦穗般串串含苞,迅速地自上而下次第开放。“藤花无次第,万朵一时开”,在春天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紫藤花渐次绽放、怒放。它的色彩、它的香气引来嗡嗡的蜜蜂萦绕盘旋;丝雨下的紫藤花,因莹莹水珠浸润,显得格外纯净透亮。
今日雨中,我一人独拥书院、独享紫藤,自由呼吸,自由思想。此时此刻,细雨绵绵,花香氤氲,庄生可化蝶,物我亦两忘。
潕溪书院的紫藤历时久远。清光绪十八年(1892),镇溪所里人、出仕浙江回家守孝的徐光翥(字凤翔),邀集当地乡绅,重建潕溪书院。他在院内外遍种丹桂,还专门从杭州购回名贵花木栽种,其中包括稀有紫藤两株,白月季、绿萼、白梅各一株。紫藤栽种在庭院中,位于学署左侧、鳌鱼池右侧。如今,已有120余年历史的紫藤和现存的13株丹桂不仅成为潕溪书院的生态标识,更是成为历史文化标识。
书院外的那一壁“紫瀑”,即古藤的子孙。
2002年,黄永玉老先生探访潕溪书院,眼见院内的百年紫藤感慨万分。他回到北京后,欣然题写“藤翁”二字,委托时任湘西州人民政府州长武吉海同志转交学院。学院将“藤翁”镌刻在青石之上,立于紫藤一侧,青石与古藤陪伴相守已有十八载。
百年紫藤是潕溪书院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而作为湘西文化的中心、山乡民族教师的摇篮,古老的潕溪书院已然成为湘西重要的文化地理标识。
潕溪书院坐落在吉首市东郊鳌鱼峰上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院内,背倚花果山,面临峒河水。据考证,明代正德八年(1513),镇溪千户所(今吉首)上土劳吴鹤(1476—1558)在此开设蒙馆,此为潕溪书院发端。之后,在鳌鱼峰上,人们办义学、建书院,设立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开办师范学校,组建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一直薪火相传。潕溪书院仿苏杭民间庭院式建构,飞檐斗拱,一庭三院,大小院落各式拱门勾连互通,精巧玲珑、曲径通幽。2006年5月31日,潕溪书院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越时光隧道,我的思绪来到500年前。峒河之滨,鳌鱼峰上,一位身着布衣、头缠苗帕的青年在简陋的茅舍里,日复一日地教授贫家子弟读圣贤之书,开启明智,传道授业。吴鹤先后两次追随王阳明求教“良知之学”,后因“有宁藩之变,归则教训其乡里弟子”,致力于培养苗族子弟,点燃文明薪火,成为苗族最早的见诸于史料记载的教育家。吴鹤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心”学在苗族地区的重要传人。书院大门至今还镌刻着吴鹤题写的“读法书畏刑,读兵书畏战,读儒书刑战不畏;耕尧田忧水,耕舜田忧旱,耕砚田水旱无忧”。
潕溪书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物,是湘西民族教育的发祥地。从潕溪书院到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再到吉首民族师范学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一直传承着书院兴教办学的传统,为湘西民族地区培养了7万余名优秀师资及各类人才,对湘西民族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位于潕溪书院旁,少时求学,每天都要在书院的灰墙青瓦间穿梭,每天都浸润着书院的书香成长。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至书院的延续传承者——原吉首民族中等师范学校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居住在书院旁的一间小平房内,呼吸着书院的桂花和紫藤花香,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
书院之于我,是那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的桂花树,是那八月丹桂天香云外飘的缭绕,是那紫藤牵缠梧桐生死不分离的感动,和那形神为鳌状的磐石独占鳌头的坚韧……我之于书院,是过往32年的缘分,是未来执着的追求,是一生不变的守护。
回想去年今日,紫藤花开,阳光明媚,人们三五成群,汇聚花下,儿童雀跃,少女翩跹,着汉服、穿苗装,长裙飘逸,银铃叮当,嬉戏打闹,美拍闲赏,弹古琴奏古筝、绘丹青吟古韵,人景和谐,生机盎然。而今之时,唯我一人,只能独享,倍感寥落,不禁潸然泪下。
雨中,花下,我期待着,我盼望着,我也坚信着:风雨终将过去,紫藤花将灿烂盛开,琅琅书声将回归书院,青春活力将重现校园,神州大地终是阳光普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