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我早就耳闻,并且记得它的官方评价——“祥子的悲惨命运是万恶的旧社会造成的。”这便让我认为它就像当年的样板戏一样,义正词严,但温度和深度有限,所以摆在书架上一直没有翻开。疫情期间闹书荒,我捧起了它,读之便不容易放下,读完又生发出许多感慨,不吐不快。
祥子是个没有父母兄妹的农民,来到北平后以拉人力车为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省吃俭用三年,他买到了自己的车,却被当兵的劫走,自己也被抓去当了几个月兵。终于,他找准机会逃出来,还顺带牵了三匹骆驼,得名“骆驼祥子”。归来后的祥子继续拉车攒钱,因被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引诱,娶了虎妞,重新圆了买车的梦想。但是,不久后虎妞难产而死,他不得不卖掉车子,重新赁车拉客,并与雇主家的女人发生关系染上了脏病。后来,得知意中人小福子被卖到妓院后自杀,祥子便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无耻卑劣,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祥子的生活,是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处充满了艰辛和劫难: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被抢了,拿命换来的骆驼钱被诈骗了,要为自己传宗接代的虎妞难产死了,连心爱的小福子也自杀了……这一连串的灾难,重重地关上了祥子通向理想生活的门,也彻底地摧毁了祥子对人生、对自我的信念。是不是祥子的运气够差,所有的不幸和挫折都让他给遇上了,才造成这样的悲惨结局呢?我们来做一个美好设想:如果少一些劫难,万一,祥子能按照自己设想的路走下去,他的人生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他会找个小福子那样的穷苦人家的女孩儿成家,辛苦拉车养家糊口。不过,乱世之中,谁又能护祥子一世周全,不再遇上别的劫难?小说里,大杂院中拉车养家的二强子,抱了孙子的小马儿爷爷,都可能是祥子的理想未来。可是,二强子最终打死老婆、卖掉车子、把女儿逼成暗娼、成天买醉,小马儿爷爷死了儿子、走了媳妇,和小马儿相依为命,最终小马儿也病死了,留得他残喘苟活于世。这未尝不是祥子的另一种结局。
想起在某本书上看到的一个概念:社会阶层固化。一个社会就像是一栋大楼,各个阶层的人在各自的楼层生活。上面楼层的人为了避免下面的人挤进他们的楼层,影响他们的利益,会选择关掉楼层之间互通的门。
《骆驼祥子》之中,作家安排的各种劫难,就是关掉的楼层之间的门,这就是残酷而强大的现实。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祥子的抗争终究是一场无法圆满的抗争。不过,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只对人文历史研究者或者参加某种考试的人们有意义,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对祥子对自身的抗争更感兴趣。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世不变。祥子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自食其力,过安稳日子,不要交赁车的份子钱,也不想剥削别人,朴素善良,但也功利狭窄,属于强烈的小农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他在做人生重大选择时的方向和高度。他根据已有的社会经验进行利弊权衡,趋利避害,并没有长远和理性的思考。他之所以愿意娶虎妞,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虎妞可以帮助他圆买车的梦。他没有认识到虎妞并不是可以长相厮守的人,即使虎妞没有难产而死,他也无法满足虎妞的物质、虚荣和好逸恶劳。他愿意接受雇主太太的诱惑,是因为身体上难以压抑的性欲,心理上对类似虎妞的女人的征服欲,还有脑袋里不需要金钱付出就可以得到满足的盘算。一念之差,最终让他患上了曾为自己不耻的脏病,也葬送了拉包月车的差事。好不容易遇上自己中意又愿意跟自己的女人小福子,他之所以选择逃离,主要是不愿意承担小福子家的生活重担,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担当。一时的怯弱,最终失去了小福子,也失去了他自己。不然,小福子家的兄弟过几年就会长大,父亲终将老去,他或许可以过虽然艰难但也夫妻同心、父慈子孝的寻常生活。
老舍先生对祥子是极富情感的。他不吝笔墨的多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或者反衬了祥子的心境。他把几次劫难后祥子的心理变化,写得生动而深刻:车被抢之后,为了尽快攒够钱再买车,祥子开始抢别人的生意,也不管对方是不是老弱残兵。赁别人的车,祥子一开始非常爱惜,把车擦得干干净净,显出自己的“体面”和“要强”,后来,祥子看不到擦车的实际利益,渐渐变成了不刻意破坏、也不认真保护。后来,他干脆连约定的份子钱也不一定上交,失去信用,再也赁不到车。最后,他沦落到参加游行和丧葬礼讨口饭吃,连举个丧葬礼的小牌子都和妇女儿童争抢,只贪求身体的舒适和嘴巴的快活,失去了为人的尊严和最起码的怜悯……
在一次次失败的社会经验之中,祥子总结出了自私自利,锱铢必究,丢掉了最初的善良和正直,也丢掉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信念的坚持。这或许是他终究未能突破社会阶层固化、赢得美好生活的内在原因。
遇见一本书,恰似你当时的心境。或许,在更年少或者更年老的时候遇到《骆驼祥子》,所产生的感悟会完全不同。此刻,只想把这个最近的时髦句子送给祥子,也送给自己:“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