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溯沅水到访泸溪的著名诗人络绎不绝,留下诸多传世名篇。其中,最早的有屈原,唐时有王昌龄与李群玉等,宋时则有王庭圭等。到了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与王阳明并称“北薛南王”
的薛瑄也曾在这小城驻节,并留下了五首题为《卢溪冬夜》的一组连章七言绝句:
其一
几度官船过武溪,匆匆都未有留题。今来驻节当寒夜,绛烛红炉兴不迷。
其二
曲曲清江节节山,霜台分外朔风寒。寸心祗与梅争白,颇觉苍颜称铁冠。
其三
江县萧条岁欲除,溪山寥落野人居。九重时复行宽令,使者徵求忍蠹渔。
其四
夜深风雪响侵门,绣被熏来睡正温。忽念中林有樵者,独惭馀煖未能分。
其五
久客霜风入缊袍,壮心犹倚剑吹毛。武陵溪上乌台夜,猛虎一声山月高。
薛瑄与湘西结缘,始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不久,重视吏治和财政,决心重整官场风纪,整治天下银场,继续实行仁宗皇帝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薛瑄时任广东道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当时国家最大的造币基地——湖广银场,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湖广银场下辖湘西地区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民伕共有五十多万人。这一地区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薛瑄初上任时,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便时时以唐诗名句“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我警醒。他在沅水流域的沅州(今芷江)、辰溪和泸溪等处往复巡视,明察暗访,对贪污受贿者,逐一上报革除官职,依法严惩,从而使这些府县及银场秩序井然,赢得民众夸赞不已。在湘西三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离任时也是两袖清风,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物空”。
组诗《卢溪冬夜》正是作于这一时期。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诗人孤身一人在湘西三年,已记不清多少次搭乘官船来过卢溪了,虽然沿江风景秀美,感触很多,但是因为公务繁忙,来去匆匆,一直没写什么诗文。这几天来此办公,在这江风凛冽、冰寒彻骨的冬夜,屋里红烛高照,炉内炭火熊熊,忽然间便有了诗兴。
第二首,诗人在沅江上下往复巡视,一路看尽卢溪美景:一江碧水,潺潺湲湲,流淌成九曲连环;处处青山,四面环伺,尽显其妩媚苍翠。“霜台”是“御史台”的别称,这里指诗人在卢溪的驻节办公场所,这里的寒风分外刺骨。冬日里,诗人感觉自己的方寸素心,如同这院子里洁白的梅花。纵然容颜日渐苍老,却不以为意,反而觉得自己苍老的容颜与头上这顶御史铁冠更为相称了。
第三首,诗人来这江城应该有几天时间了。他看到的是,这楠木洲上的夯土小城临近除夕,市面却无比的萧条冷落;城外是千里溪山,山间稀稀落落散布着山民的茅草小屋。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内心有说不出的无奈:虽然宣宗皇帝锐意改革,多次下旨整饬吏治,宽待百姓,可他了解到的却是下面的官吏们依旧横征暴敛,索求无度。对此,诗人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你们怎么忍心像蠹虫一样侵害小民,把无辜百姓当做渔网里的鱼一样对待呢?
最动人的还是这第四首。深夜里,外面的风雪扑打房门声声作响,诗人睡在暖和的绣花被里。忽然想到城外清寂的山林中那些全靠砍柴烧炭谋生而又饥寒交迫的山民,不禁心下惭愧:要是能把这融融暖意分给他们一些就好了。
在第五首中,诗人对巧取豪夺、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发出了警告:这武陵溪上冬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起,从山里传来猛虎的一声长啸。此时,诗人很自然地想起孔子在《礼记》里说的名句:“苛政猛于虎也”。“乌台”即是“御史台”,这里指诗人的驻节办公场所。由于长年在外,诗人身上的棉衣有点旧了,江风凛冽,渗得他身上泛起一股冷意。但是诗人想起唐代诗人贾岛在《述剑》诗里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又想到皇帝派他来这里驻节整治湖广银场的初衷,感觉自己廓清吏治的初心不变,壮心不已,犹如一柄吹毛立断的剑。
薛瑄在湘西驻节三年,共为这里题诗108首。他的湘西诗作既有北方士人的阳刚气质,但同时又带有南国山水的清虚情韵,是南北诗风交融的产物。以这五首连章七绝来看,前后章法严谨,意脉贯穿,清而刚,婉而健,气骨宛然,堪称七绝连章中的神品。更可见薛瑄为官,不但清廉律己,而且勤政爱民。这组诗,既是诗人在寒冷的冬夜里感慨抒怀,怜悯卢溪民众生活艰辛;更是诗人满怀尧舜之治的崇高理想,饱含对这一方山水数十万民众的款款深情,特意写给贪官污吏的宣战书!
对薛瑄的诗作,清代纪晓岚曾给予很高评价:“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陶渊明)韦(韦应物)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从这五首《卢溪冬夜》来看,不仅意境优美,描写形象生动,而且语言平实,读来朗朗上口。薛瑄一生以“河东布衣”自许,又与世称“河东先生”的柳宗元是山西运城老乡,他的这组诗政治寓意深刻,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异曲同工,其拳拳爱民之心,勤政廉政之志,跃然而出。
杜甫曾有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薛瑄一生以诗文明志,做人甘守清贫,为官忠于国家,立志使天下得到尧舜那样的清明治理,让人民享受阳光雨露般的恩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事实证明,在明朝定鼎七十年后的宣德年间,正是由于有薛瑄这样一批贤能的大臣忠心耿耿的全力辅助,国民经济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宣宗皇帝朱瞻基与其父亲仁宗皇帝朱高炽的统治时间加在一起,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却被后世的史学家们交口称赞,认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在七百年后的冬夜里,读罢薛瑄当年驻节湘西所作的这一组诗,我不禁为之动容。遥想当年,诗人不知多少次往返于这条曲曲清江之上,拂江风以畅怀,临清流而凝思。“绿水无忧风皱面,青山不老雪白头”,他是否也曾回想起这两句儿时让他一鸣惊人的成名绝对?沅江水长两千里,他在卢溪驻节的时日并不是很长,却为何冬夜里有兴秉笔题诗,而且一连就是五首?我想,大概是因为,沅江水清,卢山苍翠,正如诗人一生行止:为官清正,做人纯粹,吟诗作文亦如此。
作为土生土长的泸溪人,少年的我,记不清曾有多少次在河堤上对着这一湾碧波静坐。古往今来,这一江碧水永远是这般恬静纯美,人与自然的相融依旧是这般契合无痕。沅江风高水生骨,玉垒银桥堆几重。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薛瑄正是这样的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