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溪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坚持“创建品牌立镇、科学建管护镇、繁荣文化活镇、融合产业兴镇”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沅水画廊、浦市古韵”特色品牌的目标,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浦市古镇的保护、利用和发展上做出了有益胆大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泸溪实际的民族特色古镇保护利用之路。
一、案例背景
浦市古镇位于泸溪县东南部,镇域总面积238.68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70%以上。
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现存历史街区3处、历史古遗迹2处、历史古建筑204处、文物点270余处,拥有辰河高腔、踏虎凿花、苗族数纱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高山坪古驿道、菊花石林等生态自然景观,曾位列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小南京”的美誉,是我国大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商埠、多元民俗文化的融合地、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革命活动的根据地。
泸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浦市古镇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依托古镇独特资源,坚持文旅融合,将古镇打造成中国活态民俗文化“博物馆”,发挥浦市古镇景区辐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当地农民共致富奔小康,酿造古镇美丽好生活。
二、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三个突出”,做细编制规划“一张图”。始终坚持规划的引领地位,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小镇的全方位规划,始终坚持理念与实践结合、方针与措施对应、宏观与微观融合,做细编制规划。一是突出顶层设计。聘请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编制了《浦市镇总体规划》,构建了两大板块即:古镇保护区、扩容提质区,明确了“以新城养古城,以古城促新城”的开发思路,形成合理布局,主线明确、特色突出、功能明晰的保护利用格局。二是突出保护利用。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编制《浦市古镇保护与整治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巅峰智业编制《浦市古镇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湖南师范大学编制《浦市古镇旅游线路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规划突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逐步形成古镇保护与利用同步,文化与旅游共舞的工作格局。三是突出地方特色。编制了《浦市镇“一线一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确立了“一心、两带、四轴、五区”空间格局,明确了25个村80多个项目,拟投资33.31亿元,构建了“人在城中住,业在村中创”产镇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二)坚持“三个加强”,做实保护利用“一张表”。近年来,按照“保护优先”“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统筹结合,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合理利用,注重资金整合投入,在保护中得到有效利用,在利用中得更好保护,做实保护利用工作。一是加强核心区保护。包括最有价值的省级保护历史建筑、街道巷弄等,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了万寿宫、吉家大院、吉氏祠堂、李家祠堂、李家书院、中正街60栋古木商铺等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同时,推进历史街区民居仿古改造。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两线五点”民居整治改造工程,仿古改造民居400余栋,引导新建房仿古改造100余栋,古镇历史建筑及历史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二是加强适度利用开发。以青莲世第、湘西版画院、浦市故事、浦市记忆为载体,适当进行商业开发,引导居民修复特色民居80余栋,入驻特色商品店铺、客栈及民宿酒店50余家。同时,开通古镇旅游线路,经万寿宫演艺基地,抵青莲世第,走太平街,访吉家大院,至万荷园等旅游景点,2018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4亿元,实施古镇街道管网改造、环城路提质、上正街管网改造、河堤古城墙维护等工程,修建37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4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生态停车及文化广场、2处小型停车场、2处游客集散广场以及5处星级旅游公厕,既提升了古镇承载能力,又促进了民生改善、民族和谐。
(三)坚持“三个一批”,做活文化品牌“一盘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推介,着力培育、打造文化品牌,依托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古镇的品位与内涵,不断扩展古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是制作一批外宣作品。与省文联、湖南师大、团结报社合作,成立浦市历史文化研究院,对古镇独特的商贸文化、建筑文化和巫傩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编制出版《我在浦市读女神》《浦市故事》《寻梦浦市》等外宣丛书。邀请省、州电视台拍摄了全国首部大型“非遗”动漫剧《盘瓠与辛女传奇》以及《古宅探秘》《湘西第一镇》《浦市时光》《浦市古镇》等“非遗”、民俗、文化影视作品。打造了踏虎凿花、菊花石雕、沅江玉、傩面具等一批外宣品。二是打造一批文艺精品。邀请铁凝、邱书栋、谭仲池、王跃文、水运宪、彭学明等当代文学大家,刘新圈、孟文豪、肖正民等词作家来古镇采风,创作了《我在浦市等你》《去浦市》《风到湘西会唱歌》《老街》《斋粉情歌》歌曲,出炉辰河高腔大型现代剧《月是故乡明》等文艺精品。三是组织一批文化活动。围绕“浦市古韵”文化主题,以溪山行写生基地、研学游基地、东北大学满学南方研究基地、怀化学院沅江七彩玉雕刻基地、非遗旅游节、中元祈福节、传统龙舟节、荷花节等基地和活动为平台、载体,充分调动古镇居民参与,做到一月一活动、一季一主题,原汁原味展示泸溪文化精髓。
(四)坚持“三个完善”,做牢监管保障“一张网”。坚持从机制制度等入手,着力构筑县镇村(社区)三级联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防护网”。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成立了古镇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浦市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浦市镇“美丽湘西”建设办公室、浦市镇“两违”整治办公室,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领导有力、责任到人、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了《浦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条例》《浦市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关规定》《浦市镇渣土集中管理办法》,强化部门管理职责。突出群众在保护古镇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全民教育、全民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管理机制。三是完善考评机制。按照要求,对保护开发项目推进、产业发展、农民进住等实行定目标、定任务、定进度,层层分解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一月一考评、一季一督查”的考核机制,做到及时预警,确保每个阶段任务顺利完成,收到了实效。
三、启示与思考
经过不懈努力,浦市镇2015年成为创建3A景区,2016年荣获国家4A景区,2017年获评“第三届湖南省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湖南省“经典文化村镇”,2018年获评“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2019年浦市镇古建筑群列居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下了“浦市速度”,展现了“浦市现象”。
(一)地方立法是古镇保护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对古镇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使古镇从整体景观到单体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镇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急需地方立法,以切实加强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创新性保护建设,合理利用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时调整规范古镇保护与地方经济建设行为。
(二)文化滋养是古镇保护的根本。当前,古镇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发展中,若静态保留,古镇就会面临自然的物质消亡。古镇的保护必须彰显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只有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为优质文化产业资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古镇才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三)形成合力是古镇保护的关键。古镇保护相关的部门如何落实保护的政策,是保护的关键因素。从政府层面上要统筹协调,要形成合力,科学合理地编制古镇的保护发展规划。在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多规合一”,对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建筑维护、禁止行为、环境保护、非遗保护与利用,都要作出相应规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